2009-12-25

聖誕歌歌詞

應景氣,要唱唱聖誕歌。不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誰,不過將它貼出來的人真的很會瞎。

原文:
雪花隨風飄 花鹿在奔跑 聖誕老公公 駕著美麗雪橇
經過了原野 渡過了小橋 跟著和平歡喜歡聲翩然地來到
叮叮噹 叮叮噹 鈴聲多響亮 你看他不避風霜面容多麼慈祥
叮叮噹 叮叮噹 鈴聲多響亮 他給我們帶來幸福大家喜洋洋

紅衣紅帽人 兩道白眉毛 白髮白鬍鬚 帶來禮物一包
經過了原野 渡過了小橋 跟著和平歡喜歡聲翩然地來到
叮叮噹 叮叮噹 鈴聲多響亮 你看他不避風霜面容多麼慈祥
叮叮噹 叮叮噹 鈴聲多響亮 他給我們帶來幸福大家喜洋洋
改編文:
血花隨風飄 血鹿在奔跑 聖誕老公公 手拿一把菜刀
追過了原野 殺過了小橋 聖誕老人看見血鹿桶他十幾刀~
死翹翹 死翹翹 血鹿死翹翹 聖誕老人殺了血鹿開始哈哈大笑~
死翹翹 死翹翹 血鹿死翹翹從此以後聖誕老人不用再奔跑~

如何讓 TortoiseSVN 僅匯出新增或修改過的檔案

引用文:如何讓tortoiseSVN僅匯出異動過後的檔案

謝謝Will大大的分享

-------------------這是分隔線------------------------
對於已經上線的 ASP.NET 網站來說,後續的維護更新尤其重要,不過每次要更新的時候,都要人工檢視歷次的版本紀錄,檢查所有新增、修改、或刪除了哪些檔案,手動整理好這些檔案之 後,再更新到正式主機。

2009-11-30

什麼是人文素養?

之前有提到什麼是專家是訓練有素的狗。在偶然的機會裡看到另外的文章,解答了多年來的疑惑:什麼是人文素養?當然,我也知道這答案不見得是標準或是正確,但我認為比起其他來說,這算是個比較具體的答案了,而且可以跟「人文素養」連在一起。還有這個,後面所提到的一些項目,我始終跟「人文素養」這四個字無法連在一起,感覺上倒像是「大學生缺了什麼」…。

2009-10-13

成功者必備6個能力

引用自:經理人週報

有自信的人,並不是自傲或自負,而是肯定自己,進而能以謙虛的態度肯定別人的特質、激勵別人的表現。

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每當有意收購某家企業時,都會向企業主表明,即使取得了該公司最高持股比例,但「自己絕不干涉公司運作」,會將經營權交給比他聰明優秀的專業經理人。這種敢於「放手」(hands-off)的哲學,正是源自於他充滿「自信」——他在卡內基訓練®中學到的珍貴一課。
  • 做自己,不要模仿別人
培養自信的關鍵在於「做自己」。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在《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一書中提到,他自認為很適合談「如何做自己」這個課題。

1911年,卡內基一心想成功,他認為功成名就的捷徑之一,就是成為演員。因此,他到繁華的紐約市,參加演員訓練課程。他天真地以為,只要努力研究當時幾位成名的演員,模仿他們所有優點,就能成功。可惜事與願違。

不過,卡內基並未記取這次失敗的教訓。幾年後,當他著手寫一本關於演講的書時,竟又重蹈覆轍——他想將其他書籍的點子匯集成書,將別人的想法變成自己的文章,最終當然又沒成功,還白白浪費了一年的時間。美國著名作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在短文〈自立〉(Self-reliance)中詮釋如何「做自己」:

在每個人受教育的過程中,總有一天會體認到:妒忌是無知;模仿無異於自殺;自己不論好壞,都必須接受那就是自己。

卡內基體認到「只有做戴爾‧卡內基,並以此人的錯誤與限制盡最大努力,因為你不可能成為任何其他人。」
  • LIONS原則:說明自己的成就
自信的基礎,是以正面的態度肯定並接受自己的努力、成就與專長,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有機會向別人說明自己引以為傲的成就,例如工作績效、研究報告或作品。

不過,很多人卻在敘述自認為十拿九穩的事情時,卻得到別人「聽不懂你在說什麼」的冷漠反應,而喪失自信。這種在熟悉領域中「陰溝裡翻船」的情況,通常是因為在言詞中頻繁出現專有名詞、外文,或所謂的「行話」。

例如,「搜尋引擎優化」(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這個名詞,如果面對不太懂網路的聽眾,最好就能多一點解釋。又好比說,你可能是很順口地說出:「我去上PMP課程。」但因為一般人對PMP並不了解,所以最好再做多一點說明:「PMP是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的縮寫,中文翻譯為『專案管理師』」。卡內基訓練®建議,在向「外行人」說明自己的成就與專長時,可採用「LIONS原則」:

1. L(language):語言──避免專有名詞,盡量以「白話文」向別人解釋自己的專長領域。能夠充分理解「白話文」的基準為,約國中三年級(15歲)的聽眾。
2. I(illustration):插圖──以類比(analog)而非數位(digital)方式,展示或示範與成就相關的物件、圖表或言行舉止,有助於對方深入了解。
3. O(organized):組織──有條理、有邏輯地組織想法,達到簡單明瞭的效果。
4. N(narrow):濃縮──將題材濃縮成為最重要的要點。
5.S(summarize):總結──以簡短的方式做總結。
  • 擴展舒適圈:積極勇敢
有自信的人,神態自若、積極勇敢。最主要的原因,通常是他們擁有寬廣的舒適圈,凡事具有彈性。

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的夫人伊蓮諾‧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年輕時對自己的容貌極沒自信,毎有次家中有訪客,就躲在房間裡羞於見人。18歲時,她參加一場舞會,原以為自己當定了「壁花」,沒想到竟有一位年輕人向她邀舞。

就在當下,她低落的心情頓時快樂起來,那天晚上,她在日記中寫下「除非得到你的同意,否則沒有人能讓你自卑」這句話,讓自信可以散發原有的光芒。因此,不跟自己過不去、不輕視自己,是擴展舒適圈的方法之一。

突破舒適圈的另一個方法,是「裝成」自己很快樂、很勇敢、很有自信。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曾說:「如果想讓自己覺得有勇氣,就表現得自己好像很勇敢的樣子,以我們所有的意志,朝向目標全力邁進,如此一來,『勇敢』就取代『恐懼』的感覺。」
  • 肯定自己,肯定別人
在「卡內基式領導」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有自信,因為能夠看清楚自己的優缺點的人,才能專注於「做事」「帶人」,進而達成目標,不至於時常陷入自卑、嫉妒等情結(complex)。有自信的人,至少可以做到以下4件事:

1.喜歡自己的優點,了解自己的缺點:肯定自己、肯定別人。
2.對自己的決定有信心:不畏懼做決定,事後對於自己的決定有信心。
3.積極勇敢、神態自若:經常顯示出有信心的樣子,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意見。
4.具有彈性、不畏挑戰:具有寬廣的舒適圈(comfort zone),願意接受新任務的挑戰。

2009-10-08

助人為快樂之本

時常在思考人生的議題,今天得到的一個結論,對我而言,竟然是助人最難。為什麼?因為我的專長範圍很小,就麻會寫程式。不過寫程式是要收費的,這一收費,就很難談得上是助人。再者,平常跟人的互動又少,就算是過馬路也很少看到老婆婆可以扶。(又不能一天到晚在斑馬線旁看有沒有老婆婆…)。常人道:「助人為快樂之本」,不太助人,人生雖然還不到活不下去,但也少了那麼一點快樂。很明顯的,這會是我未來一陣子的課題。

2009-09-30

如何使用JSF binding

之前對JSF中的binding屬性,總是一知半解。看到的資料都是說綁在一起。原來我真正的問題是:
  1. 是什麼東西與什麼東西綁在一起?
  2. 什麼時候要使用?
  3. 他與直接去操控backing 中的property 有什麼差別?
第一個問題,很早以前就已經知道了。以以下程式碼為例:
就是txtComponentInput與jsp上的input tag綁在一起。所以這時txtComponentInput應該要是UIComponent類型。(javax.faces.component.UIComponent)。(有錯請指教)。

第二個問題,什麼時候要用?這個問題的解答是在做體內環保(???)時,所想到的。這其實與第三個問題的答案有關。使用UIComponent就可以去操控jsf html上styleClass、render等屬性。所以當不需要去操控styleClass、render等html屬性時,就不需要去使用到binding這種技術,只要直接去操控backing中的property就可以了。畢竟在後端java中就不要再去操控html了不是嗎?(當然你如果堅持要的話也攔不住你…)

2009-09-08

三十天養成一個新習慣

引用: yahoo 商業

文章來源:EMBA雜誌 EMBA雜誌編輯部/文

想要養成運動的習慣,卻常常半途而廢?想從頭學習一項新技藝,卻每次都三分鐘熱度?

其實你並不孤單。「少一點力量大」(The Power of Less)一書作者鮑波塔(Leo Babauta),在他的部落格指出,每個人都有下定決心的經驗,卻很少人能真正持之以恆。

他建議,採取九個步驟,可以讓你三十天之內建立一個新習慣:

我最棒,請選我! 用履歷幫自己廣告

文章來源:30雜誌 發表時間:2009/08/10 撰文=張靖媛


引用: yahoo 商業

工 作,究竟有多難找?今年以來,平均每一天透過104 人力銀行開放履歷找工作的人數,超過43 萬人,而同時間,網站上的職缺數卻只有19 萬6 千個;平均每個求職者能夠分配到的工作,連0.5 個都不到。如果只看少數熱門企業,有些公司每次一招募就收到超過20 到30 萬份履歷,求職者屏雀中選的機會,更微乎其微。要在茫茫人海中,讓企業人資一眼就挑中,才有面試機會,履歷表在求職的漫長過程中,是最關鍵的先鋒部 隊,104 人力銀行行銷公關經理方光緯說,「寫履歷就像是幫自己寫廣告文案,一份誠懇不說謊、但又充滿魅力的個人廣告。」

履歷=求職信+履歷表+自傳

一般人想到履歷撰寫,馬上聯想到表格化的資歷填寫。事實上,完整的履歷表分為三個部分,求職信、履歷表、自傳,三者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撰寫的方式也全然不同。

求職信:5 秒捉住目光

求職信就是英文履歷中常見的Cover Letter,線上制式化履歷表通常沒有這個部分,但求職信除了展現求職禮儀的第一印象外,也是讓企業人資或用人主管以最短的時間,了解求職者是否為目標人選的關鍵。

奧雅國際顧問總經理楊士漢說,求職信至少要讓「讀者」得到下列幾個答案:

1. 應徵的職務是什麼?
2. 透過哪些管道得知這個職缺?
3. 為什麼自己「適合」並「符合」應徵職務的要求?
4. 人格特質的簡單描述,並提醒讀者,詳細的個人介紹,已經包含在自傳中。

「用最簡短的句子,讓這些資訊簡明扼要的表現出來,」楊士漢說,永遠要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由於企業徵才只花五秒就要看到想看到的東西,求職信清楚而明確,才能抓住對方的目光。」

履歷表:用可讀性來決定長短

履歷表就是一般的格式化個人資料,楊士漢說,「用最簡短、但目標性清楚的資料,讓人資或用人主管,看到自己的適任性和競爭優勢。」

1. 三大面向清楚羅列:

學歷、專業背景、優異的成績表現、曾經獲得的獎項、打工經驗、豐富的工作資歷、擁有的證照、參與過的專案等,都是能夠讓招募主管在腦中「描繪」自己的材料,方光緯說,「專業知識、操作技術、邏輯思考和改善進步的能力,這3 個大面向,就在這個表格中,簡單明瞭呈現出來。」

2. 只列和應徵職務有關的內容:

是不是把所有的豐功偉業都列上去就是最好?「用可讀性來決定履歷的長或短,」方光緯表示,翻開求職信進入履歷表後,可能只有不到40 秒的時間瀏覽,要讓招募主管的目光停下來仔細閱讀,必需讓每一句話都是重點,「每一個條列項目,都必需和你應徵的工作有關。」

自傳:論述主題「我是最棒的」

自傳在整份求職履歷中,排序在最後,卻是影響召募者面試通知發出與否的最後關鍵要素,不過,卻也最容易被年輕求職者忽略。104 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說,「大部分企業收到的履歷,有一半以上是沒有寫自傳的,這類履歷一定馬上被刪除,不會有面試機會。」

方光緯說,「自傳其實就是在寫一篇名為『我是這個職務最佳候選人』的論說文。」

1. 回答三個核心問題

「自傳就是用說故事的方式,讓人了解自己的特色,以及對應徵工作的企圖心和目標,」楊士漢說,「自傳至少要回答幾個問題:在過去的工作中學到什麼?為什麼想要應徵這份工作?以及對工作和自己未來的期望。」

「每一段只講一件事情,」方光緯說,「用一個句子回答一個問題,再用具體內容支持自己的答案。」

2. 用數字和具體的事例支持論證

「多用具體的描述和數字來支持自己的論證,說明能力、特質和企圖心。」方光緯說,即使是新鮮人,過去的活動經驗、一份短期打工,都在累積能力,也能呈現人格特質。

「例如,在連鎖速食店打工,標準流程每小時服務18 人,你卻能服務20 人,提升效率10%,這就是數字化的論證。」得過優秀員工獎、多益或英檢成績、社團當過幹部或負責人、辦過大型活動,都要說明,重點就在要具體化、數字化。

3. 新鮮人、中高階,呈現方式大不同:

不 同資歷的職場工作者,自傳內容的呈現角度也不同。楊士漢表示,「如果是社會新鮮人或是剛入社會1 到3 年的資淺工作者,一般由人資部門篩選履歷,因為競爭者眾,要用『關鍵字』來吸引目光。而中高階以上求職者,讀履歷的可能是高階核心主管或企業主,這時量化 的工作績效、足以證明個人品牌形象的素材,都要列出來。」

履歷四力

財務力、顧客滿意力、效率力、學習競爭力
「這是一個很強調貢獻度的時代,」104 人才派遣中心營運長吳麗雪表示,企業不想要找人才來公司學東西,而是要找人才來貢獻所長,所以在履歷裡表現自己的「可貢獻度」非常重要,「一份履歷寫好後,可以檢視是否具有「履歷四力」。」

1. 財務力:任何職務不是在幫公司賺錢,就是要能幫忙省錢,即使是基層行政職,都能展現財務力。
2. 顧客滿意力:以良好服務精神來開發與維繫客戶的能力,就是顧客滿意力。
3. 效率力:不斷以改善流程的方案增進效能的效率能力,在市場競爭激烈時最能突顯貢獻度。
4. 學習競爭力:不只配合教育訓練的學習,為了為了持續貢獻而主動學習的態度,才能持續進步。

撰寫履歷前,先設定明確目標

產品廣告文案寫得好,行銷通路也要明確有效,否則目標消費者沒看到,產品還是賣不出去。同樣的,要成功把自己推銷給企業主,除了精實的履歷內容,投遞管道也很重要。

楊士漢表示,設定求職目標、依職務需求撰寫履歷,依適合的管道投遞,原本分為三步的求職動作,因為台灣特殊的求職市場生態,被迫綁在一起,連帶使得履歷撰寫,愈來愈像公式化的填表,沒有「客製化」的精神,找工作也變得缺乏思考和規劃。

「大 部分求職者,特別是年輕族群,習慣使用人力銀行提供的線上格式化履歷填寫服務,然後用同一份履歷,應徵不同產業、不同職務,」楊士漢說,「媒體常報導投遞 上百封履歷卻四處碰壁的新聞,但若這一百封履歷長得都一樣,那麼找不到工作不是因為工作機會太少,而是因為亂槍打鳥、盲目投遞,缺乏精準的求職策略。」

誠實誠懇才能長久「速配」

履 歷在整個職涯規劃步驟中,位處後段,方光緯說,「有明確的職缺目標,才知道要怎麼包裝自己,也才能開始撰寫履歷,以獲得面試機會。」對初入職場的人來說, 找工作的範圍較大,楊士漢建議,「先把有興趣的職缺作分類,然後製作兩到三種客製化的履歷表,學、資歷是固定的,自傳則針對職缺分別修改,表現出對該職位 的興趣。」

方光緯則提醒,人力銀行線上履歷提供附夾檔案設計,應該把客製化的履歷夾帶上去,此外,求才企業通常會有聯絡地址和email,自行設計的履歷表,也可由此投遞。

「履歷是要讓招募者看到求職者的職涯規劃藍圖,藉此判斷彼此是否『速配』。」一位資深的獵人頭公司主管說,「不要過度包裝,誠實表現自己的過去,誠懇表達對未來的期望,只要企業看對眼,就有機會得到工作,重點是,這樣的工作才能作得長久。」



如何成為說故事達人 六招讓你溝通無往不利

不要羨慕別人口才好,也不要以為說故事是天生的本領,只要你願意,跟著以下六大招,就可以成為「說故事領導、說故事行銷、說故事打品牌」的高手。

1.先跟親近的人練習

想成為說故事領導與行銷達人前,先要具備順暢的表達能力,不妨透過朗誦練習,進階到與親朋好友對話,再逐步擴大對陌生人。「親近的人才會講真話、直指錯誤所在,收到較佳的學習效果,」明基中國業務區總經理洪漢青說。

記住,要把握每次上台發表的機會,如果連在學校、公司內部報告都會緊張,就別奢望對外能順暢溝通了。

元智大學領導研究所所長李弘暉就嚴格要求學生必須在五分鐘內結束報告,而且不能看筆記與演講稿,「強迫自己不倚賴,才能講得生動。」

最好能錄製成VCD,事後再觀看表情、語調以揣摩修正。或是效法知名演講者,在台下觀察其特點加以學習,都能有所助益。

2.尋求專業訓練機構協助

對於工作繁忙又想快速達到效果的人,可透過「卡內基」「說故事行銷學院」等專門的溝通訓練課程,在講師的帶領下掌握訣竅,增進表達能力。

一般人只知道卡內基的課程是訓練溝通技巧,其實課程本質就是在教你說故事。

卡內基非常強調,第一句話就要切入故事,捉住聽眾目光。30鐘的演講中,至少要有2∕3時間是在講故事、事件。

各 界都知道「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非常會說故事,卻不知道他從小內向拙於表達。巴菲特曾對比爾.蓋茲的夫人米蘭達.蓋茲(Melinda Gates)說他以前非常懼怕在眾人面前說話,年輕時去上了卡內基,這張結業證書迄今還掛在內布達拉斯加州奧馬哈的辦公室牆上。

台灣卡內基訓練負責人黑幼龍就表示,巴菲特一生中得過無數的獎狀與證書,但在辦公桌背後的牆上仍懸掛著卡內基的證書,足見卡內基對他的影響。

「就像你想欣賞古典音樂時,如果有專人指導,比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黑幼龍說。

3.說好故事比好口才重要

不過,既然是說故事管理、說故事行銷、說故事推廣品牌,故事內容如何才是重點,而非好口才。

《好故事無往不利》一書中就明白指出,行銷的祕訣永遠不變:要有一個好故事,就這麼簡單。

到底要如何累積足夠的故事題材呢?「閱讀」是所有溝通高手們的不二法門,行有餘力,必須增加閱讀的深度與廣度,古今中外的經典故事、歷史大事件等,都是涉獵的範圍。

每次演講都座無虛席的台灣觀光協會名譽會長、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就是大量閱讀的代表之一。睡眠時間常被壓縮到幾個小時,他還是捉緊休閒時間,維持一星期至少閱讀四本書的習慣。碰到好書,還會提筆寫信並餽贈親友,分享閱讀心得。

嚴長壽認為:「說故事的先決條件一定要自己先感動,有所啟發,才能感動其他人。」

雖然所有故事都可以當作管理、行銷的素材,但「說故事行銷學院」創辦人陳日新建議,不管什麼故事一定要有真實性,最好是親身經歷或親眼目睹的案例,更容易撼動人心。

用親身案例,感動新客戶

全球人壽壽險顧問李品儀就運用親身案例感動了許多新客戶。她經常跟客戶有以下的對白:

你有三分鐘嗎?讓我告訴你一個「小孩與Wii」的故事。美琪是我承接多年的客戶,一天傍晚,我正忙著做晚餐,她打電話問我:「孩子的癌險保障有多少?」我 感到不尋常:「發生什麼事?」「我國二的孩子罹患第三期鼻咽癌,」美琪焦慮地說,但孩子不願意住院,讓她奔波於醫院與家裡。

「我和孩子聊聊吧,」我自告奮勇,「現在覺得怎樣?」「還好,」孩子說。「回家都做什麼?」我繼續問,「有體力就打電玩,沒精神就睡覺,」孩子無奈地說。「打電玩?現在Wii很流行!怎麼不玩?」「我家沒有,」孩子回答。

我靈光一閃:「想不想玩Wii?只要住院幾天,保險公司就會送你好幾台,也可以送給哥哥和弟弟,你說好不好?」孩子微笑看著我。美琪謝謝我說服孩子:「好久沒看到孩子的笑容了,」我握著她的手,相擁而泣。

我幫她解決難題,美琪不僅可以安心陪孩子,也不必擔心醫藥費,還有剩餘保險金可補貼家用。

每當李品儀分享完這則故事,都深深打動客戶的心,也交出了「說故事行銷」的好成績。

4.蒐集好故事:電影和經歷

業務員大部分時間都在外拜訪客戶,台灣人壽長盈通訊處經理莊淑貞就擅長運用零碎時間,在開車過程中,邊聽專業講師的CD邊吸收學習。

想蒐集好故事,除了親身經歷外,也可以透過敏銳的觀察力。

有人看完100場電影毫無體會,但有人卻有深刻收穫,「要提升對生活的感受力,才能找到好故事,」淡江大學大傳系兼任講師劉中薇認為。

嚴長壽也常在演講中分享對周遭事務的觀察。

有一次嚴長壽與黑幼龍一起演講,黑幼龍在台下聆聽,至今仍留下深刻印象。

嚴長壽舉了兩個例子說明服務必須具備真誠的熱忱。第一個故事是,他每次到便利商店,踏進門就會聽到「歡迎光臨」四個字,有一回一隻貓不小心碰到感應器,店員頭也不抬、直接反射說出「歡迎光臨」,把服務變成例行公式,就展現不出熱忱。

第二個故事是某天亞都麗緻飯店來了一團英國貴賓,一位門房原本當天輪休還是跑到公司,後來才知道他為了隔天值班時,能親切叫出每位貴賓的大名,犧牲休假,特地到飯店先熟悉一切情況。

「這兩則講『服務熱忱』的故事實在太傳神了,我一直記到現在,」黑幼龍說。

5.豐富歷練,才能臨機應變

對台灣人壽駐會董事林文英來說,說故事領導已變成一種本能,隨時隨地都能引用最適切的題材,他的心得是,「必須有豐富的歷練,碰到足夠的人、處理過足夠的事情,才能臨機應變。」

如果無法像林文英一樣,元智領導研究所所長李弘暉建議,不妨先將故事整理分類,儲存在不同的資料庫當中,例如管理類、行銷類,等到需要時,隨時找得到題材。故事最好還要與企業文化、經營理念,或是想要推薦的產品特質相合,才可以發揮加乘效果。

6.套用3W、3P來分析

將說故事運用在領導上,得有一番歷練才能靈活運用,但說故事行銷就相對簡單了,陳日新提出「3W、3P」的建議。

首先必須確定溝通的對象(Who)是新客戶、老客戶、媒體機構還是其他人?劉中薇說,溝通不能全部都是感性,必須在理性、科學的架構下進行說故事,所以必須先釐清對象。

其次要問自己為什麼(Why)要說這個故事?目的是想要排除疑慮、培養感情、取得信任、凝聚共識還是達成交易?最後,才決定要說什麼(What)。

至於要說什麼?建議從「最感動、最難忘、最驕傲、最有趣、最困難」切入,讓對方從故事中接收到所要傳達的訊息。

故事必須在一分鐘內就先讓人心動,而且全長不能超過三分鐘,否則聽眾會失去耐心。

陳日新通常會將故事切成三段,第一是爆點是「衝擊點」(point of explosion),必須在30秒內,快速找到引人入勝之處,讓人想聽愛聽、想看愛看。

第二是轉換過程中的「切點」(a turning point),這是故事中最精采之處,可以用問題、數字或比喻,將個人情感與內心矛盾之處投射到故事中,讓聽眾彷彿看到你本人在現場。

第三是「放點」,也就是價值觀點(point of value),透過令人震撼的結局,傳達想要表達的精神與態度,帶出自己的個性與信念,在最短時間之內,透過故事溝通讓對方瞭解、信任你,自然就能創造成交機會。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人到過世前,只有10%的潛能被開發出來,還有90%未被開發。

「說故事不一定要有好口才,人的潛能無限,只要你願意努力,就能成為故事溝通高手,」元智李弘暉說。

科技、人情雙管齊下 5步驟,6工具 管理好人脈

文章來源:30雜誌
引用自: yahoo 商業

早在六○ 年代, 美國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就曾指出:每個人與任何陌生人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6 個,換句話說,最多透過6 個人就能認識一個陌生人,這是為人熟知的「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2006 年,微軟研究人員過濾某個月份的3 百億則MSN 訊息,結果發現:任兩個陌生人,平均只要透過6.6 個人,就可以找出彼此的連結關係,驗證六度分隔理論的合理性。

每個人背後都蘊藏超乎想像的龐雜人脈礦,若能系統建構人脈庫,一張名片的價值,更勝一塊金磚。

工欲善其器,必先定目標

被公認為「人脈管理專家」的楊舜仁認為,「人脈管理要先確定人脈的用途及對象,然後需要用心長期經營。有價值的人脈,要兼顧專業形象跟信賴感,只偏重其一,產生的幫助不大。」而使用工具或方法的目的,是在於輔助記憶、管理。

人脈管理的建構,可分成5 個步驟:

人脈管理5 步驟

1. 廣結善緣:原則是「虛實並進」,初期多參與實體活動及網路社群,增加與人接觸的機會。

2. 記錄分類:除姓名、電話、地址等基本資料外,還包括認識時間、關係、重要性、未來可能的互動等必要資料,以標準化的格式輸入電腦自設的中央資料庫(建議使用Outlook 軟體)。

楊 舜仁認為,人脈不要貪多,質比量更重要。資料庫建立要考慮日後的實用性,因此,要留意細節,才能形成方便搜尋與使用的人脈資料庫。例如:集中(集中在同一 資料庫)、單一(一個人一筆資料)、標準(欄位標準化)、分類(下關鍵字,方便日後搜尋)、整合(可跨平台匯出匯入)。

3. 定期聯絡:「 打電話太突兀,MSN可能對方沒空聊,轉寄發email 是維繫關係不錯的方式,」楊舜仁建議,一至兩月一封的頻率即可,讓對方藉此了解自己的專業或興趣,增加產生互動的機會。楊舜仁說,這個階段是最難跨越的,很多人脈就因為沒有定期聯絡而中斷。

4. 質的提升:對於重要的人脈,採取較個人化、細緻的互動,比如簡訊、MSN、電話等,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重視程度。

5. 關係落實:人脈的對象畢竟是人,偶爾見面是必要的。辦聚餐或主題活動,把同質性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一來可省下單獨碰面的時間,又可增加互動的趣味。

選擇相容性高、易攜帶的數位化工具可應用的人脈管理工具其實不少,價格也都很平實,不需太多成本就可做好個人的人脈管理。

名片本

依據個人使用習慣,將原始資料(名片)集中一處,名片上做紀錄,註明個人特色以便記憶。若短時無法輸入電腦,最好影印備份以免遺失。

管理軟體

數位化的第一步是將資料輸入電腦,楊舜仁早期是用打字輸入,後來就使用名片掃描機。他也推薦使用Outlook,不但可將資料規格化與標準化,成為中央資料庫,還有相容性高的特色,與PDA 或手機可互通資料,不必重複輸入的動作。

名片掃描機

以掃描替代輸入,是將名片資料存進電腦的好幫手。大都是高速掃描器加上精確的文字識別軟體,再配上名片管理軟體組成。可自動判別名片上的姓名、單位、稱呼、部門、聯繫電話等資料,但目前掃描的資料非百分之百正確,還需要校正確認無誤。

PDA

很普遍的私人數位工具,選擇的原則是可與其他作業系統相容。

手機

可利用照相功能將名片資料存檔,優點是在外就可立即處理,等回到辦公室或家裡再匯入電腦的人脈中央資料庫。

手機PDA

集手機與PDA 於一身,不在辦公室也可以辦公事,最大優點是可儲存一般文件、工作檔案、個人訊息、多媒體等資料,並具備上網功能。選購標準是可與Outlook 相容,若是其他非主流的軟體,不能與電 腦作業系統連通,勢必要重複輸入資料的動作。

善用網路 拓展虛實兼顧的人脈

從MSN 到部落格、從推特(Twitter) 到噗浪(Plurk),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延伸到網路上,人脈建立不再受時空侷限。個人品牌包大師蕭貝爾說,「成為社交網絡的一份子並非絕對必要,但有加 分作用。」透過社群與信任的人群分享、交換訊息,現代人拓展人脈的方式,由「實」轉「虛」似乎是不可逆的趨勢。

「自我克制、適可而止,」楊舜仁建議人脈不需貪多,成熟的人脈管理,是在質的提升,「一生能認識的朋友是有限的,人與人間還是要用心對待、以時間陪伴。」

人脈培養可以辦聚餐或主題活動,把同質性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一來可省下單獨碰面的時間,又可增加互動的趣味。




2009-08-26

看著他長大

用了MyEclipse也好幾年了,今天一口氣下載了MyEclipse的許多版本,忽然有種「看著他長大的感覺」。
每一個版本都越來越大。

2009-08-20

你怎麼浪費時間

引用文

【管理雜誌413期】【文/丁永祥】

一般工作者因為老覺得事情做不完,所以談時間管理,總是囫圇吞棗想著效率、效益的問題,卻從不先看看自己怎麼浪費時間。

「事情真的忙到做不完嗎?」這是104人力銀行總監邱文仁有一次在候機室看到別人在使用筆電心中所產生的感概。一般工作者因為老覺得事情做不完,所以談時間管理,總是囫圇吞棗想著效率、效益的問題,卻從不先看看自己怎麼浪費時間。

上班的第一件事在做什麼?替自己工作的專注度打幾分?中午花多少時間想「今天要吃什麼?」每天按著碼表計算一下跟同事閒聊鬼扯的時間有多少?下班還在辦公室真的是在加班嗎?每天是不是總想著把某某事帶回家做?睡前的最後一件事又在做什麼?

拿一張紙筆,把所有的事寫下來,劃掉可以不做的事,刪掉認為不該做的事,你將發現每天浪費掉的時間驚人。

唯有了解自己的時間,使用時間的習慣,才能站在制高點上進行時間管理,一步步讓工作如期完成,甚至,還能為未來10年的工作,預做準備。


把時間當存摺

曉得自己有多少時間,就像知道存摺裡還剩多少錢,才會仔細的運用。想想看你會把自己的錢拿給別人花嗎?時間也是一樣,一般工作者的時間,不該控制在老闆、上司、同事、朋友手中,而是自己掌握

而拿回時間主控權的過程,就如同理財。想想看,你會怎麼管理自己的財富?是不是先規劃現有的金錢,然後控制花費、改善浪費;進一步,為以後的退休生活進行投資,找到投資的方向,培養投資的知識,並且計算投資的風險。

時間像金錢,必須在使用上,列出計畫、執行、控制、改善的方法,進一步,在時間的投資上,把時間放在未來能力的培養,並檢查這個時間花得是否值得,一級時間的報酬有沒有如計畫中一樣實現,還是花了時間,但在所得上毫無成長。

Plan、Plan、Plan

拿回時間主控權的第一步就是「計畫」。

英國《金融時 報》(Financial Times)報導一則故事,加拿大有個小夥子,花了整整一年時間,嘗試50多種不同工作,當過演員、記者、電台主持人、餐廳夥計、擠牛奶工人、瑜伽教練等,每個職務都只做一週,然後迅速汲取一週內所能得到的收穫,又奔赴下一個工作。

你覺得他在浪費時間嗎?錯!他正在精用自己的時間。

他剛出社會,所以能夠承擔第一年的風險,他有計畫,一年做52個工作,一週一種職業,一年下來,透過這些體驗,他至少比「大部份」的工作者,了解自己最適合從事哪種行業,最起碼,比起只有學歷或是打工經驗的人來說,履歷有看頭多了。


紀律就是一切

普通工作者最難控制的是紀律問題。

星巴克(Starbucks)執 行長霍華‧蕭茲(Howard Schultz)、日產汽車(Nissan)執行長卡洛斯‧高恩(Carlos Ghosn)每天五點半起床讀報,南韓總統李明博則是每天清晨四點半起床運動,除了早起,這些故事更重要的意義是——他們數十年如一日。

如果你覺得那些遙不可及,那麼再看看這個例子。

許黃興是國內前三大建築師事務所的建築師,三年前他除了每天工作12小時之外,還要獨立照顧生病的祖母,外加晚上唸書考證照,別人專心兩年還不見得能考上的建築師執照,他花半年時間就考上了。

除了努力,他最重要的訣竅,是讓自己回到「紀律」的原點。

翻開許黃興滿滿的行事曆,他清晨六點起床檢查行程,八點開始上班、跑工地、看設計圖,傍晚六點上健身房跑步、練心肺,每天一回家先打開電視,「聽」半個鐘頭CNN練英文聽力,同時計畫明天的事,然後11點就寢,三年來不間斷。

為了展現培養紀律的決心,他戒掉抽了10年的菸,週末和朋友聚會,他會調好手錶,時間一到就走人絕不留戀,幾年下來,他的紀律逐漸讓時間威力發酵,現在,許黃星所屬部門的高階主管,已經開始讓他參與海外的設計案,並且實際地幫他加薪。

養成始使用時間的好習慣

一般人對時間的使用,想用即用,從不規劃,10年20年累積的結果,養成了許多要命的壞習慣,但成功者使用時間,卻是懂得運用法則,累積能量,用好習慣讓時間的使用更有價值。

所以在成為主管前,一般工作者要學習的,就是養成這些好習慣,也就是不浪費、事先計畫、保持紀律,只要抓住這三個要點,就算是普通人,時間的資源也是跟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王永慶、威爾許(Jack Welch)一樣,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管理雜誌413期,現有最新管理PPT可下載

管理雜誌網站:http://www.managementmagazine.com.tw/

2009-08-08

追求自信:做個自我實現的人

引用自「雲林大學諮商輔中心」諮商輔導老師 陳美伶

大家都還記得自己從小到大曾有的夢想和志願嗎?也許最初的記憶是羨慕當總統可以家喻戶曉、當軍人看來雄壯威武;年紀大一點,可能希望當老師既權威又 有學問、又或者志願太多不及備載,決定做一個「能夠貢獻自己的有用的人」;再長,或許認為不論做那一行,賺大錢比較實際;到了最後,說不定只期望每天平平 安安過日子就好。

人脈存摺-五個朋友決定你的富貴

人脈存摺-五個朋友決定你的富貴

來源:網路流傳

你現在幾歲?在你的「人生存摺」中,除了金錢、專業知識,你有多少人脈?你的「人脈競爭力」有多強?未來,你打算讓這個存摺變成怎樣的資料庫?

在一片「專業至上」的台灣產業氛圍中,這是一個很另類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幾乎多數人的反應都是「沒想過」。

相對一般人的迷惑,身經百戰的投資銀行界老將台灣所羅門美邦(Salomon Smith Barney)財務顧問董事長杜英宗則肯定的說︰「人脈,或者說人際關係,這是一門人生的大學問,很重要。」
「花花轎兒,人抬人」這是杜英宗非常喜歡的一句話,出自高陽所寫的長篇小說《胡雪巖》。
六月十日上午,杜英宗出現在鴻海的股東會上。在台北縣土城市老舊的廠房裡,獨獨有一盆燦爛鮮豔的花架擺在股東會入口,醒目的花色讓會場增色不少。這盆花讓每個人都印象深刻,當然,也包括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這是杜英宗送來的花。同一天下午,杜英宗又出現在另一個場合中,光寶集團四合一記者會,所羅門美邦是合併的財務顧問。

⓪人脈的神奇效益
「專業是利刃,人脈是秘密武器」曾禹旖樂於分享,代理nVIDIA大起飛。
在投資銀行的殺戮戰場上,「專業是利刃,人脈則是秘密武器」,如何以極自然的、有創意的、互利的方式去經營人脈,是勝負關鍵。(事實上我時常因為這把利刃殺傷別人,也殺傷了自己)。

史丹福(Stanford)研究中心曾經發表一份調查報告,結論指出,一個人賺的錢,一二.五%來自知識、八七.五%來自關係。這個數據是否令你震驚?再看看以下的例子,或許你會發現,人脈競爭力是如何在一個人的成就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過去三年,位在台北市內湖科學園區的益登科技,因為代理nVIDIA(全球繪圖晶片龍頭廠商)的產品,從沒沒無聞的無名小卒,迅速躋身為國內第二大IC通路商,且每年獲利超過一個資本額。如果今年益登順利掛牌,總經理曾禹旖將創造赤手空拳在六年內,打拚出一家市值逾新台幣八十億元的公司。
與曾禹旖相交二十多年的友人吳憲長觀察︰「在同業中或同輩中,論聰明、論能力,曾禹旖都不能算頂尖,但是,他能遇到這個好運,八成以上的因素在於他的人脈。
因為他很願意與別人分享,大家才會好康道相報(台語,意指利益共享),機會之神也才會眷顧他,而不是別人。」吳憲長說。
曾禹旖十分信奉一個哲學︰「二十歲到三十歲時,一個人靠專業、體力賺錢;三十歲到四十歲時,則靠朋友、關係賺錢;四十歲到五十歲時,靠錢賺錢。」
⓪另類「和氣生財之道」
許仁旭廣結善緣,如今身價暴漲 楊燿宇廣布人脈,電話比研究報告好用
五十年次的凌航科技(編按:凌陽轉投資,從事智慧卡設計)董事長許仁旭,也是一個靠人脈競爭力打天下的例子。從彰化縣鹿港小鎮隻身到竹科闖蕩,許仁旭沒有顯赫的學歷與家世背景,但是,外界估計他目前的身價接近數億元,並身兼十幾家科技公司董事長。
問他know-how在哪裡?他說︰「就是靠朋友。朋友越聚越多,機會也越來越多。很多的機會當初自己沒想過,也沒看到。這些,都是機緣。」許仁旭口中的「機緣」,在朋友眼中,其實是由重義氣累積而來的。
出身台積電業務人員的許仁旭回憶︰「憑我這樣的學歷(他自中山大學畢業),要進台積電,或任何一家科技公司當業務談何容易?一切都是靠朋友的介紹。」就這樣,許仁旭在台積電時,負責凌陽的接單業務,也與凌陽董事長黃洲杰建立深厚的感情。
現在,他是凌陽集團轉投資業務的重要顧問。
在證券投資界,民國五十六年次的楊燿宇是將人脈競爭力發揮到極致的個案。他曾是統一投顧的副總,一年前退出職場,為朋友擔任財務顧問,並擔任五家電子公司董事。根據推算,他的身價應該有近億元之譜。
為什麼憑他一名從南部北上打拚的鄉下小孩,能夠快速累積財富?「有時候,一通電話抵得上十份研究報告,」楊燿宇說,「我的人脈網絡遍及各領域,上千、上萬條,數也數不清。」

⓪黑馬也需要伯樂

人脈是「個人通往財富、成功的門票」 十倍速時代,人脈是專業的支援體系
在金融界的創新指標」」花旗銀行(Citi bank)裡,這個由許多「第一名」聚集而成的金字塔組織,五十五年次的程耀輝、曹中仁兩人,是企業金融處最年輕的副處長暨副總裁,也是高層刻意培養的接班人。他們兩人,一個主管電子中、下游產業的客戶關係,另一個主管電子上游產業客戶關係,平日往來的對象都是各大電子業的老闆與財務長們。
「論聰明、論專業,大家都是一時之選,但是,他們的人脈競爭力卻高人一等。對內,可以服眾;對外,則可以取得客戶的信任,這是他們出線的原因。」一位花旗銀行資深主管評論。
許多人以為,只有保險、業務員、記者等行業,才需要重視人脈,因為,人脈是他們吃飯的傢伙,也是最大的資產,但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無論是科技、證券或金融等各個領域中,人脈競爭力都是一個日漸重要的課題。

在好萊塢,流行一句話︰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在於你知道什麼(what you know),而是在於你認識誰(whom you know)。卡內基訓練(Carnegie)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指出,這句話並不是叫人不要培養專業知識,而是強調「人脈,是一個人通往財富、成功的入門票」。
黑幼龍舉例,美國老牌影星寇克.道格拉斯(知名男影星麥克.道格拉斯的父親)年輕時十分落魄潦倒,有一回,他搭火車時,與旁邊的一位女士攀談起來,沒想到這一聊,聊出了他人生的轉捩點。
沒過幾天,他就被邀請至製片廠報到,因為,這位女士是知名製片人。這個故事的重點在於,即使寇克.道格拉斯的本質是一匹千里馬,但也要遇到伯樂,一切才能美夢成真。
專門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顧問的美商惠悅(Waston Wyatt)企管顧問公司副總經理周淑媛分析︰「過去,企業招募人才時,專業知識、學習能力都是首要條件,但漸漸的,在十倍速的知識經濟時代,技術、知識迅速更新,光靠一個人的力量無法達成任務。如果一個人懂得培養人脈網絡的支援體系,將強化他的個人競爭力。」

⓪槓桿相乘作用

善用人脈,「一分耕耘,數倍收穫」 每一次與人溝通,就為網絡多織一條線
到底什麼是「人脈競爭力」?「相對於專業知識的競爭力,一個人在人際關係、人脈網絡上的優勢」就是我們定義的人脈競爭力。
換言之,一個人脈競爭力強的人,他擁有的人脈資源相較別人更廣且深。在平時,這個人脈資源可以讓他比別人快速的獲取有用的資訊,進而轉換成工作升遷的機會,或者財富;而在危急或關鍵時刻,也往往可以發揮轉危為安,或臨門一腳的作用。
曾任茂矽電子副總經理、現任得詣科技總經理的梁明成觀察,在新竹科學園區,許多工程師都將心力放在技術研發上,而忽略與人的互動,缺少了個人競爭力的槓桿相乘作用(leverage)。
梁明成說,專業與人脈競爭力是一個相乘的關係,如果光有專業,沒有人脈,個人競爭力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若加上人脈,個人競爭力將是「一分耕耘,數倍收穫」。
尤其,高科技產業成長快速,機會也很多,如果工程師們永遠不打開另一扇門,不聽聽別的聲音,不但自己可能面臨「技術落後,被時間淘汰」的風險,也無法晉身管理階層,更無從探知將技術、市場與行銷各領域整合的樂趣,格局也將受到局限。
周淑媛更說,在華人社會裡,一談到人脈,很多人都認為這是「講人情、走後門」的同義詞,也因此,從小的學校教育就只重視專業技能,而忽略人際關係的教育。形成所謂「知識的巨人,人際的白癡」的現象,科技界更是如此。
哈佛大學為了解人際能力對一個人的成就所扮演的角色,就曾經針對貝爾實驗室(Bell Lab.)頂尖研究員做調查。他們發現,被大家認同的傑出人才,專業能力往往不是重點,關鍵在於「頂尖人才會採用不同的人際策略,這些人會多花時間與那些在關鍵時刻可能有幫助的人,培養良好的關係,在面臨問題或危機時便容易化險為夷」。
哈佛學者分析,當一位表現平平的實踐員遇到棘手的問題時,會努力去請教專家,之後卻往往因苦候沒有回音,而白白浪費時間。頂尖人才則很少碰到這種問題,這是因為他們在平時還用不到的時候,就已經建立豐富的資源網,一旦有事請教立刻便能得到答案。
這份研究報告指出,這個人脈資源網絡深具彈性,每一次的溝通都為這個複雜的資源網多織一條線,漸漸的形成牢不可破的網絡。

⓪拓展人脈兩大法寶
培養自信與溝通能力、再學習適時讚美他人的能力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套累積人脈的方式,但是,到底要如何才能有效率的提升人脈競爭力?黑幼龍指出,要提升人脈競爭力有許多技巧,但是,前提是一個人必須先具備「自信與溝通能力」,才顯得自然,也不為難自己。
以自信心來說,「你的舒適圈(comfort zone,在不同場合中感覺到自在的程度)有多大?」一個沒有自信的人,舒適圈很小,總是怕被拒絕,因此,他不願主動走出去與人交往,更甭論要拓展人脈了。
黑幼龍舉例,在雞尾酒會或婚宴場合,西方人在出發前,都會先吃點東西,並提早到現場。因為,那是他們認識更多陌生人的機會。但是,華人社會裡,大家對這種場合都有些害羞,不但會遲到,還盡力找認識的人交談,甚至,好朋友約好坐一桌,以免碰到陌生人。因此,「儘管許多機會就在你身邊,但我們總是平白的讓它流失。」
其次是溝通能力
「所謂的溝通能力,其實就是了解別人的能力,包括了解別人的需要、渴望、能力與動機,並給予適當的反應」。要如何了解?「傾聽是了解別人最妙的法寶」。
高陽描述「紅頂商人」胡雪巖時,就曾經這樣寫︰「其實胡雪巖的手腕也很簡單,胡雪巖會說話,更會聽話,不管那人是如何言語無味,他能一本正經,兩眼注視,彷彿聽得極感興味似的。同時,他也真的是在聽,緊要關頭補充一、兩語,引伸一、兩義,使得滔滔不絕者,有莫逆於心之快,自然覺得投機而成至交」。

除了傾聽,適時讚美別人也是溝通妙法。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在一九二一年付出一百萬美元的超高年薪(相當現在的新台幣四千萬元)聘請一位執行長夏布(Schwab)。許多記者訪問卡內基時問︰「為什麼是他?」卡內基說︰「因為他最會讚美別人,這也是他最值錢的本事。」甚至,卡內基為自己寫的墓誌銘是這樣的︰這裡躺著一個人,他懂得如何讓比他聰明的人更開心。
十多年前,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在宏碁科技任職時,曾自費到卡內基訓練機構上了兩、三種課程,當時,他曾說︰「我最佩服國外老闆的地方,在於他們很會讚美別人。」
「人類本質裡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說。想想,你的老闆多久沒有讚美你了?你又有多久沒有讚美你身邊的同事、朋友或家人了?

⓪提升人脈競爭力八大Tips
守信、被利用的價值、分享、多曝光、創意與細心、助人、好奇心與同理心
建立了自信與溝通能力以後,提升人脈競爭力的know-how還有哪些呢?

●建立守信用的形象。

花旗銀行商人銀行處暨企業金融處處長韓蔚廷說,「說到做到」是他最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也是他一直以來奉行的信念。
五十一年次的韓蔚廷,如今在花旗銀行裡的地位僅次於總經理陳聖德,正因為他「絕不過度承諾(overpromise)」,不管是朋友、同事或客戶,都因此而信任他。
五十一年次的美商摩根大通集團(JP Morgan Chase & Co.)台灣區負責人郭明鑑有一次在接受記者訪問的過程中,當被問到「專業與人際關係到底哪一個比較重要」時,他沉思了許久回答︰「沒有專業,你的人際關係都是空的。但是,在專業裡,有一條是最難的,就是信任,而這也是人際關係的基石。」
「如何建立一個讓人信任的形象,是讓人脈競爭力可以產生正向循環的關鍵。如果一個人講的話,每次都要打七、八折,那麼,更多的人脈,只是帶來更多的負面效應罷了。」韓蔚廷說。
●增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
「一切都是假的,靠自己是真的」「人緣也是靠自己。自己是個半調子,哪裡來的朋友?」這一句話引自高陽的《胡雪巖》,相當貼切的描寫拓展人脈的秘訣。
楊燿宇就是個例子。因為他有投資方面的知識,周遭的人都想問他明牌,他又對此點善加利用,自然可以建立一個廣大的人脈網絡。他認為︰「引起別人心中的渴望,就可以為自己建立一個人脈大磁場。」
杜英宗也說,人脈的最高境界就是互利,而非單方面的遊說(lobby)。「你對別人可以提供什麼價值?什麼不同的觀點?如果你只是一個應聲蟲,或只著眼於自己的利益,嘴巴一開,對方就知道你想要什麼,」他說,「你對人一分好,對方自然會泉湧以報。」就是所謂的「得道多助」。

●樂於與別人分享。

不管是資訊、金錢利益或工作機會,懂得分享的人,最終往往可以獲得更多,因為,朋友願意與他在一起,機會也越多。但「賺錢機會非常多,一個人無法把所有的錢賺走。」益登總經理曾禹旖常這樣對屬下說。
「有怎樣的度量,就有怎樣的福氣」,從小,曾禹旖的父母就是這樣教導他。敦陽科技總經理梁修宗、友旺科技總經理歐陽自坤都是這類型的人,梁修宗總是這麼對人說︰「只要跟著我,就有錢賺。」

●增加自己曝光的管道。

多參加EMBA、扶輪社、獅子會等團體,即使像公司內部的福委會、旅遊團、健身房等團體,都是把自己推銷給別人的通路(channel),也是每一個可以建立自己形象的機會。千萬不要小看這些機會,在這些團體裡,人們往往可以以最自然的方式交往。
專門從事高階人力仲介的昱藤數位人力資源公司總經理曾毓芬,也以自己的例子說明,四年前,為了拓展人脈,她參加人力資源協會。
當時她只能擔任會員服務組一個毫不起眼的組員,但她奉獻時間,每個月舉辦研討會,把握每一個認識別人的機會,逐漸的,她的知名度打開了,晉身為主委,人脈競爭力也跟著提升,業務自然也跟著蓬勃發展,短短三年的時間,她的月薪從五萬跳級到二、三十萬元。
●多些創意與細心。
黑幼龍說,提升人脈競爭力是一門藝術,更多的創意與細心,絕對是事半功倍的作法。
例如,善用名片管理法,就是一個妙招。前立法委員彭紹瑾就是因為有一套管理人脈資料的系統,並時常聯絡,而在選票告急時,向平常有電子郵件往來的兩萬位選民求救,最後獲致勝利。這兩萬個選民資料也成了彭紹瑾的關鍵票源。
法國億而富(Total Fina Elf)機油前總裁,每年總要立下志願,與一千個人交換名片,並跟其中的兩百個人聯絡,而且還要跟其中的五十個人成為朋友。
據傳,日月光半導體總經理劉英武當初在美國IBM服務時,為了爭取與老闆碰面的機會,每天都觀察老闆上洗手間的時間,自己選擇在那時去上洗手間,增加互動。
●把握每一個幫助別人的機會。
高陽這麼描述胡雪巖,「胡雪巖倒楣時,不會找朋友的麻煩;他得意了,一定會照應朋友。」「施比受更有福」,雖然是老生常談,但花旗銀行副總裁程耀輝(英文名字Roman)一直秉持這個信念,不管往來人的階級高低,他總是盡量幫助別人,所以大家總是知道︰「有事找Roman就對了。」這是程耀輝人脈競爭力突出的地方。

● 保持好奇心。

一個只關心自己,對別人、對外界沒有好奇心的人,即使再好的機會出現,也會與機會擦身而過。
黑幼龍說,就像問對問題一樣,當你對人產生興趣,問題總是可以觸及人心。美國知名電視主播芭芭拉.華特絲(Barbara Walters)常常在人物訪問中提出的問題包括:你一生中最有成就感的事?你跌入谷底的經驗?未來五年後你想成為什麼樣子?你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等。

●同理心。

廣受台北社交圈好評的達豐公關公司總裁梁吳培琳說︰「做公關最重要的守則,就是同理心。」
其實,在高陽的《胡雪巖》一書中,就深刻的描述了善用「同理心」的藝術︰「撿現成要看看。於人無損的現成好撿,不然就是搶人家的好處,要將心比心。……銅錢銀子用得完,得罪一個人要想補救不大容易。」
歸納上述know-how,協能顧問公司總經理姚衡山認為,許多人對人脈競爭力的重要性並沒有深刻的認知,通常也不願花時間在上面,往往到了關鍵時刻,才發覺自己的人脈資產太少。然而,與人交往,有時一個觀念的改變,可能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⓪一輩子的學分

顏漏有三階段式耕耘人脈 以誠心、關懷加碼人生「成就存摺」
德勤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顏漏有也指出,提升人脈競爭力是一輩子的功課,不過,若將一個人三十年的事業生涯分成三個階段,前面第一個十年,重點應在於培養專業。
年輕人在這個時間,並不需要刻意把重心花在建立關係上,而是利用每一次把事做好的機會,附帶就建立人脈。

第二個十年,是專業與人脈並重的階段。這時,除了靠工作上的往來建立人脈,也可以發展出私人的社交圈,利用這個圈子學習與不同專長的人互動的好機會。
在事業生涯的最後十年,人脈關係將優於專業,因為專業的部分會有你的下屬幫你完成,而你的人脈關係也就是能為這些專業加值的地方。
不過,提升人脈競爭力的最重要原則,還是要誠心,學習關懷別人。因為人脈的積累是長年累月的,不管是一條人脈,或是由人脈伸展出去的人脈,都是需要長期的付出與關懷。
兩百年前,胡雪巖因為擅於經營人脈,而得以從一個倒夜壺的小差,翻身成為清朝的紅頂商人。三百年後的今天,檢視政商界成功人物的成長軌跡,也都因為擁有一本雄厚的「人脈存摺」,才有之後的「成就存摺」。

2009-07-27

愈專業要愈會溝通

其實這篇文章,很早以前就已經知道了,可是最近在和同事討論事情的時候,意外的發現我就如同老醫生一樣,也是不自覺的犯下相同的錯誤。真是幸運現在有及早發現。雖然目前的我還不知道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我相信只要持續下去,我相信一定可以找到答案。

網路流傳文章

愈專業要愈會溝通


愈成熟的麥穗,愈懂得彎腰;愈懂得彎腰,才會愈成熟。保持謙虛和擁有成就,絕對不是二選一的單選題。

2009-07-23

負面表列是一劑特效藥

其實我的國文造詣不是很好,像所謂的正面表列與負面表列,要我跟別人解釋什麼是正面表列、什麼是負面表列我就不會。那不會就要去查啦!在查的過程中,發現到了篇文章,寫得很好,很有意思,也點出了一句大部份政府官員在出了包之後會在新聞上所講的一句話:「我們都是依法行事」。這也是我常提醒自已的一句話:政府官員只能做法律有規定的事,我們應幸運的多,我們可以做許多法律所沒有規定的事;提醒自已雖然現在遇到一些措折,這不能做那沒法做,但總一定還有方法可以解決問是,因為還有許多東西是不被限制的,只要我們願意去做。

引用文

http://www.epoch.org.tw/knowledge.php

財訊 6 月號

負面表列是一劑特效藥

觀念革新一小步,經濟革新、效率革新一大步

0306 徐小波

政府行政效率的低落,幾十年來始終是台灣發展經濟一大障礙,也是台灣在世界經濟自由度排名無法提升的重要原因。深入探索這個問題的根源與對策,我發現只要政府官員︵乃至民眾︶從一項觀念革新上跨出一小步,就能夠在台灣投資環境的改善上發揮極大作用。

我們先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看法理基礎對於政府施政心態的影響。在像台灣這類大陸法系國家的政府與人民關係中,政府的管制很重要,許多活動是由政府給人民指示。例如不少人觀察大陸法系國家的交通規則發現,許多交通標誌是寫著右轉或左轉等等,要駕駛人跟著方向前進,這是﹁正面表列﹂的方式;英美法系國家則相反,交通標誌多為﹁禁止﹂左轉或右轉,意思是除了禁止的方向之外都可以走,也就是﹁負面表列﹂。

從這裡思考我們政府行政效率低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政策法令大部分都是用指示性的正面表列,指示人民哪些可以作、該怎麼作,要先得到核准、拿到執照、取得許可;換句話說,新的行業、經營模式、創意、投資活動、金融產品乃至新種經濟活動的出現,通通都要等到政府有關部門說可以才能夠啟動,在尋求政府許可的過程中,就會引發很多時程的浪費,並且牽涉到主事的官員到底懂不懂、有無能力判斷,甚至是否因此製造了濫用職權的機會。這種經過層層審查的方式,結果就是大大減低了行政效率。

例如住宅區經營行業的限制,若採用正面表列逐項列出哪些行業才可以進入,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行業的分類,像提供現場演唱的咖啡廳,在現代的住宅區應該是受到歡迎的,但卻可能因為被列為八大行業而不在准許的名單中;若採用負面表列,則是很清楚的告訴業者不希望發生哪些情況,例如環保法令關於噪音等等的限制、刑法對於賣淫吸毒等行為的限制⋯⋯,以負面表列的方式把所有相關禁止的法令列出來之後,什麼行業進去,政府真的可以不需要管。如此一來,台灣就可以出現很多可愛的住宅區,有各式各樣服務業的存在。

再如金融業,政府習慣的作業方式是,新行業的執照申請動輒要經過幾百項資料的審查,除枉費時日外,這一箱箱的資料,政府官員到底看不看?在看的過程中到底在找什麼東西?如果官員心理已經知道要預防什麼弊端,何不先列出來,用負面表列告訴業者不希望有哪些狀況,並且將這些項目變成要業者簽定的承諾書,在業者簽定後快速發給執照,而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審查、顧慮發給許可後會不會出問題上頭。至於業者若違反承諾,政府要撤銷執照或作其他處罰,也可以先寫清楚。

我們的財經法令目前模稜兩可的領域太多了,表現出來的結果就是政府的指示性增加,行政官員掌握了經濟活動的生殺大權。應該要把政府和人民的關係講清楚,不要把自由裁量權擺在基層官員手裡。過去人們經常主張政府應該要﹁小而美﹂,但小而美的口號如何落實?一個基本的做法就是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管理儘量採取負面表列方式。負面表列的意思不是說這個行業不准、那個可以,而是某種行業在開放之餘,列出業者不能從事之活動,例如融資公司,如果政府害怕融資公司的哪些活動會對經濟造成弊端,可以先列出來,要業者立下承諾;如果擔心業者作不好,那是另外一個問題,而不應用完全禁止的方式來防止弊端,即使像銀行這樣的特許行業,取得執照的業者也有不少表現很差,如果擔心﹁一粒鼠屎搞壞一鍋飯﹂,該作的事情是不讓老鼠跑進鍋裡,而不是不要煮飯。

台北市政府已經開始研究用負面表列的方式來作都市規劃,經建會的官員也開始在思考這個問題,顯示已經有不少政府官員接受這種想法,但還是不知道應從何著手,因為怕到立法院被修理,怕被質疑為圖利。我們的媒體和立委喜歡用﹁圖利財團﹂這種大帽子,但所謂圖利的內容究竟如何?如果沒有傷害別人也沒有圖個人私利的話,不應就是興利嗎?在我們這樣一個商業的社會,政府要興業不就是圖利嗎?發給執照不就是圖利嗎?以前李國鼎曾經公開批評過,法令上﹁圖利他人﹂這個名詞綁手綁腳,使得很多新的經濟活動無法施展,而且使得許多行政官員變得沒有擔當。事實上,不法圖利才是要處罰的,應該要明確界定圖利罪的定義,圖利本身不是個法律名詞,是為了一些罪行的歸類而出現這個名詞,但並未加以清楚定義。

因此,要實現政府對經濟活動採取﹁負面表列﹂管理模式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對人民教育,告訴人民對政府的期待應該是有限的,不能什麼都要怪政府,使得政府什麼都要管,然後又怪政府管太多,變成惡性循環、內耗,結果使國際間對台灣的看法就是台灣越來越沒競爭力,投資環境越來越惡化。許多年前我們開始大量出口,當時美國廠商在美國國際貿易法院指控台灣業者傾銷,國貿局認為這是政府的責任,人民也這樣想,於是就拿納稅人的錢去美國聘請律師幫台灣的特定廠商辯護,這種做法行之有年,後來經過大家討論才認為這應該是由廠商自己出費用聘請律師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現在證期會仍會碰到不少類似的情況,股市出了事情就被批評﹁監督不嚴﹂,這句話直接跟行政效率低落有關,如果要監督得嚴,什麼都要管,行政效率就會低落。先進國家如美國常有公司倒閉,但民間不會怪政府。我們正在邁向一個法治國家,法治國家不是發生任何事情都要找行政機關,而是應經由司法的途徑由司法機關依法處理,如果期望行政部門用自由開放的態度來執政,同時以負面表列方式明列不希望發生的狀況以及違法的事情,則執法的責任就應轉向司法機關,兩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說,法律應該要變得精簡,但違法時要徹底嚴謹執法。

美國就是一個對經濟的管理採負面表列,而且執法徹底的國家,所以美國開發的新經營模式特別多,新的行業大部分都是從美國引進的。我們希望台灣至少可以成為亞洲很多新種行業、經濟活動的先行地,是亞洲新經濟活動的試驗場,如此即可在台灣帶動新的人才培育、新的技術開發進而帶動新的經濟活動。

如果政府官員願意有擔當,民眾也會願意共同改善台灣的投資環境,大家都認為政府行政效率低落是台灣經濟活絡的一大障礙,則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政府管理人民事務的時候,應儘量用負面表列方式,並且建立公信的制度,儘量讓私人企業用承諾的方式,負起違反承諾的法律責任。建立了負面表列的觀念後,政府在實際的做法上,還先不需要耗費時間在立法院進行修法,應該以先整理行政命令為首要,由政府各部門把所有行政命令收集起來,落實研究。幾十年來我們有很多法令規定擺到現在,很多人都忘記當初法令限制的背後考慮是什麼,很可能當初顧慮的原因已經不存在了,這是行政效率低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負面表列並不是零和遊戲,一些特許的行業還是可用正面表列方式設限,但是要有個限度,要講出道理來,例如為了鼓勵民間積極創業,當然可以採用正面表列來引導指標性的新產業。從經濟發展的軌跡來看,政府過去以正面表列的方式引導電子、石化等產業,這些產業被帶動後延伸了許多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在目前可以積極思考用負面表列的方式,給民間較大的自由,發展相關產業,相信台灣經濟自由度的排名自然可以往上提昇。

有些官員會說他們找不到法令上有什麼根據可以做一些新的事情,問題就在這裡,如果他們能夠在思考上作一些轉變,想一想法令上沒有不准的話,就是原則上可以做,官員們應該要逆向思考對於任何新行業,有什麼事情是政府不希望發生的,其實很多項目已散見在各種法令,只要匯總一下,例如不希望損害小股東、存款人利益,不希望有利益輸送⋯⋯等,在業者承諾遵守之後立即開放市場,這樣台灣的經濟就能夠活潑起來。


2009-07-22

你所不知道的慈濟


朋友寄來了一篇有關於慈濟的文章,讓我想到許多批評都是利用一顆老鼠來倒掉整鍋粥。

有關慈濟的負面評價大都是著眼於慈濟的龐大資產,奢侈的裝潢。 而我的解讀是由於慈濟利用這些來製造品形象,所以它可以慕集的金額遠超過其他一般慈善團體所能夠慕集的金額。如果真要討論該利用品牌形象來慕集更多的金 錢,或是將所慕集來的金額全部拿去做慈善事業,我覺得應該用利用品牌來製造形象所花費的金額與比例,來做討判定。當然,比例超過多少與金額超過多少才覺得 不適合,這也是一個著墨的重點。

當然,我也認為這些所慕集的金額,絕對不應該進入個人的口袋,最好每一筆錢的花費與所購置的資產與用途都應該攤在陽光下。

2009-07-14

教孩子,思維比知識更重要

引用文

1994年,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中國、香港等九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未來家庭娛樂產品概念設計大賽”,中國共有20所學校1300多名選手參賽、真可謂陣容強大,氣勢磅礴。然而,比賽結果卻令人寒心,兩個組的冠軍、亞軍、季軍中國孩子連邊也沒沾上,最後只獲得一個帶有鼓勵性質的紀念獎。在人家閃耀著想像大膽、構思獨特的作品面前,中國孩子的作品顯得那樣蒼白,缺乏獨創性,這怎能不令中國的家長們感到震驚!  世人周知,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國孩子智商高,在各類知識性考試中往往是出類拔萃的,但中國孩子的思考力和創造力為什麼不如人家呢?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維

教育教人以知識,是因為再沒有別的東西可教。但知識並不能代替思維,如同思維不能代替知識一樣。在大多數實際生活中,知識從來就是不完全的(因為我們處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將來),所以我們需要思維。創造力也是一種思維能力,它並不是漫無邊際、天馬行空式的創意,而是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新事物、幫助人適應環境的能力。但相對來說,並不是比較聰明的人,就一定有較高的創造力。事實上,歷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書也不一定讀得呱呱叫,但因為他們點子多、心思巧,遇到問題決不放棄,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知識與思維有密切的聯繫,但決不是同一個東西。有些孩子非常善於思考,很有創造力,但在校的考試成績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試成績非常好,但不善於獨立思考,沒有創造力,所謂“高分低能”就是指這類學生。  因此,孩子讀書、學習,有著雙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識,一是發展思維技能。大多數父母和教師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後者。但教授一門知識課的更為重要的意義恰恰是為了使孩子的思維技能得到發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維”,這句話很有道理。所以,家長在培養孩子的思維力方面應注意一些方法:

一、要善於對孩子發問問題是思維的起點,發問對於培養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發孩子的潛能及創造力,父母必須掌握向孩子發問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發問的技巧,也學會聽孩子發問。因為這既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更可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時可培養其表達能力。發問時,不要只問對或錯的封閉式問題,最好依據孩子的能力,問一些沒有惟一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如:茶杯有些什麼用途?多少加多少等於10等等。臺灣學者陳龍安總結出發問技巧的“十字訣”。這“十字訣”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組、六、類。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問答遊戲;“例”:即是多舉例; “比”:比較東西和東西間的異同; “替”:讓孩子多想些有什麼是可以替代的;“除”:用這樣的公式啟發,除了……還有什麼;“可”:可能會怎麼樣。“想”:讓孩子想像各種情況;“組”:把不同的東西組合在一起會如何。 “六”:就是“六何”檢討策略,即為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如何。舉例來說,孩子要去郊遊,就可和孩子討論請誰一起去?何時去?為何要去?到哪裡去?帶什麼去?問題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類”:是多和孩子類推各種可能。

二、為孩子創造“想問”的情境 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這對孩子思維的發展極其重要。或許有些父母會問,如何才能讓孩子想問、會問?要讓孩子想問題並提出問題,一個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個情境,以激發孩子想問的興趣。所謂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 首先,讓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說一半、讓孩子好奇地想問結果;玩猜謎遊戲,給一些暗示,等等……;然後引導孩子如何問得清楚,而且能有禮貌地問。  
  • 其次,鼓勵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種求知的欲望、他們心中原本有著無數個“為什麼”,想瞭解這個奇妙世界的本來面目。是成人習以為常的姿態和不以為然的態度,逐漸扼殺了孩子的這種求知衝動。  
因此,父母如果能夠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對孩子的提問努力表現出自己的興趣,與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尋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問題的欲望就會不斷增強。  

三、訓練孩子的發散思維   我們經常碰到以下兩類問題:  一類問題,就像課本上的習題——提出的問題很明確,要求我們運用已經學過的某些知識,針對問題“聚會思維”;而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往往是惟一的,這就像我們回答“1十1”只能等於2,等於別的就意味著錯誤。  另一類問題,就是可能有多種答案的問題——有時問題在開始時並不十分明確。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問題都是屬於這種類型。解決這類問題,除了要努力明確問題外,還要打破平時習慣想法的束縛,將自己的思想從不同途徑、不同角度擴散開去考慮問題,這叫“發散思維”;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往往是很多個創造性的設想,並且不能絕對他說哪個設想最好,只能根據實際的情況,評定某個設想更為合適。比如“迴紋針有什麼用?”這樣一個問題,有興趣的話,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發散性思維要求一題多解,供參考的答案有:迴紋針除了可以用來“別住紙張”外,還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可以讓迴紋針利用襯衣口袋,別住“服務員”或“小隊長”等標誌;
可以用它代替髮夾,夾住散亂的頭髮;也可代替領帶夾子;假如有很多迴紋針的話,可以把它們聯結起來,成為鏈條;可以把迴紋針的一頭拉開,代替牙籤,剔除牙縫中的食物殘渣(當然最好不要這麼做);同樣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緩和指甲縫的髒東西等等;必要時,可以把整個回形拉直,當作鞋帶使用——把它穿過鞋帶孔扭結起來;把迴紋針縫在窗簾布上端,代替窗簾圈;可將它別在紙模型飛機的頭部,做重錘用;將許多迴紋針串聯起來,還能做項鍊,等等。下面是一則成功的家教案例:
鼓勵孩子“異想天開”兒子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數學老師讓人捎口信要我們去,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件事:數學教學正進入直式運算階段,學生們都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從低位元向高位順序運算,惟獨兒子別出心裁地從高位到低位元進行逆向運算,經老師指出後,他竟頑固地一意孤行。  我們回家盤問時,兒子振振有詞:“左邊算到右邊是我想出來的竅門。對聽這麼一說,我們意識到,兒子雖然違背規律進行運算,卻透露出一種萌芽狀態的獨創精神。於是我們在對他的“找竅門”給予充分肯定之後,循循善誘地告訴他,對自己周圍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觀察,對思維結果還需驗證,驗證的標準就是看它的實際效果。然後,我們與他一起分析逆向運算的弊端。最後,他口服心服地毅然忍痛割“愛”了。孩子總是要長大的。父母不是包辦替代,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讓孩子從小樹立主體意識,從各方面給予他“參與”的機會。記得小學三年級一次數學考試,兒子對其中一道文字題有異議,我們馬上會面數學老師,家長和老師一起鼓勵孩子要有勇氣,大膽敘說,據理力爭。當確定孩子的異議是正確的時候,我們進而告訴他即使書本也有不正確的地方。我們並不認為“聽話”是好孩子的唯一標準,我們要求他對父母和老師也不要一味服從和依賴。

按照傳統觀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而按照現代觀念,家庭教育則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後,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  為了適應當代社會對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長必須認真學習現代家庭教育理論,轉變家教觀念,提高家教水準。家長學校則肩負著宣傳黨的教育方針和現代家教理論,幫助家長轉變家教觀念,提高家教水準,協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任務。當前家長學校要著重抓好: 

1、家庭教育觀念的更新:  過去,家長的養兒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觀念,必須代之以為國教子的觀念,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把孩子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生活。  傳統的德育觀念必須改變,如子女必須無條件服從家長,聽話才是好孩子;不為人先,不為人後;“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冒險)……應該培養孩子的科學與民主、自立與自強、公平競爭與合作等精神。傳統的重智輕德體,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輕實際水準的觀念必須改變,應樹立全面發展觀念,學習知識與發展能力並重,重視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和人際關係協調能力的發展。

2、學習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則:   
①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不僅無益,反而害之。  
②因材施教和全面發展相結合。既要重視孩子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又要重視各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   
③態度一致,教育統一。家長的教育態度要一致,要一以貫之,而且要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統一。
④說服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   
⑤表揚獎勵與批評懲罰相結合。   
⑥感情與理智相結合。   
⑦及時教育與持恒相結合……   

3、交流家庭教育資訊和家教經驗,研究家教中的新問題。   家長學校應在溝通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以便共同完成培養高素質的一代新人的任務。



蒙特梭利教學的十大特點

這篇是引用文

熱愛蒙特梭利教學的原因是因為他完全顛覆傳統填鴨式的教育,是一種新的自我探索方式
蒙特梭利的教具實在是太多了, 不管是視覺, 聽覺, 觸覺, 都做的非常的好,
由於教具實在是太昂貴了, 所以只好用力研究他的概念, 用日常生活的點滴來當教具,
也可以把蒙特梭利教學好好的發揮! 各位媽媽加油喔!

蒙特梭利教學的十大特點

一、以兒童為中心:反對以成人為本位的教學觀點,視兒童為與成人有別的獨立個體。

二、不「教」的教育:六歲以前的幼兒還沒有認知、辦異的能力,不適合說教的教育。因此蒙特梭利教學反對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教學,主張由日常生活訓練著手,在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具,讓兒童自發性的主動學習,自我教育。

三、把握兒童的敏感期:0-6歲的幼兒隨著成長,會出現特定的喜好傾向。若在此敏感期學習該特性,即可得到最大的學習效果。蒙特梭利教學特別強調此一特性,掌握兒童最佳的學習良機。

四、教師扮演協助、啟導的角色:教師的工作是觀察兒童的內心需要,為他們設計環境,並示範教具的操作,再依兒童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提供適時的引導。這種不教的教育能使師生關係和諧,兒童自然能愉快學習。

五、重智慧和品格的養成:幼兒教育的本質與意義是在幫助幼兒的生命完美成長。因此蒙特梭利極力主張幼兒教育的目的並不是為入小學做準備,而正為他們的一生奠定智慧和品德的基礎,培養終身學習的好習性。

六、尊重兒童的成長步調:蒙特梭利教學沒有課表,不劃分上、下課時間,讓兒童循著內在的需求,自由地專心工作。蒙特梭利認為孩子的「專心時刻」如果被打斷,會養成虎頭蛇尾的草率習性。反之,這種經重複練習而延長工作的時間,則能培養孩子重要的好習性--專心和耐力。

七、混齡教學:不同年齡的兒童會彼此模仿、互相學習,並可養成兄友弟恭、樂於助人的良好社會行為。

八、豐富的教材與教具:種類近四百種的教具是蒙特梭利教學的一大特色。這些教具並非是教師用來教學的「教」具,而是兒童工作的材料,主要在誘發兒童由淺入深的自我重複操作,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九、屏除獎懲制度:蒙特梭利經長期的觀察,發現兒童對獎懲並不在乎。傳統的獎懲制度是成人主控兒童的一種手段;蒙特梭利教學則尊重兒童的選擇,讓兒童有自動自發的學習意願與需求。

十、教學成果常以爆發的力量呈現:蒙特梭利教學以循序漸進的自我教育方式訓練兒童,因此短時間內不易察覺學習成果,但卻常以爆發的力量彰顯內在心智的成長。


2009-07-13

校園內打人,犯法嗎

這是截錄於某教育網站的文章。在該文章中針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Yes,不過在他舉的個案例子中,這個問題的答案看起來應該是No,因為該法律對於該個案主角應該不適用。
會在這裡提出這點並不是要對於這篇文章做什麼批判或否定,只是看到我們常在一些批判性的文章引用一些看似正確的論點。這樣做主要的用意無非是讓閱讀者可以讚同我們的論點。不過我認如果因此提出偏頗的舉證,就未免太超過了。我們在證明自已的論點正確的同時,我認為也不該否定其他的論點。當然,不管如何,在校園中打人總是不好的。

2009-07-10

在那裡失敗就要從那裡爬起來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講的是在那裡失敗就要在那裡站起來。不知為什麼,忽然一時興起,去查了一下,居然真有其事。看到這篇報導時,忽然想起來以前確實有看過這篇報導,只是在當初在看到這篇報導時,只會當笑話看看,完全不會想到這麼發人省思的一點。像有人就會從井裡面的幾隻小青蛙可以悟出「井底之蛙」的道理,是我的話我大概只會想辦法釣起來帶回去煮田雞湯;果然是一樣的事不同人來看會有不同的解讀,而真理也真存在於我們四週。

2009-07-07

老狗的把戲

這篇會適時更新。之所以會稱為老狗的把戲是因為:這些東西已經成為我的信念,我所有的行為都是由這些東西所延伸出來,來來去去就這幾套;這大概也是老狗變不出新把戲的由來吧,頂多就是行為不同吧!
  • 能力越高、責任越大VS責任越大、能力越高
前半段能力越高,責任越大是蜘蛛人電影裡的名句,也因為這一句困擾了蜘蛛人很久。但我比較prefer的是「責任越大能力越高」。如果你永遠願意做得多一點,機會財富就會隨著而來。如果你願意每次都多做一點,你的能力也會漸漸的提高。用另外的話來說就是如果希望財富成功,就要永遠做得多一點。這多一點,很可能也是大部人所不願意做的事。(富人願意做窮人所不願意做的事)。
  • 計劃-執行-修正計劃-繼續執行
這是老生常談的目標達成程序。(Plane-Do-Check-Act)。
  • 不批評不抱怨不責備
這是卡內基人際溝通九大法則裡的第一條,可能也是難易度最高的一條。很直接明瞭,卻很不容易。
  •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凡是成功人士,耐心都是一流,先別急著吃棉花糖講的是說延遲享受。用白話講就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徙傷悲」。「投資」也是一種「先別急著吃棉花糖」的行為。
  • 吸引力法則
這是我在「秘密」裡面看的,也有人用「你所專注的事會變大」來形容這句話。你整天都看到快樂的事,你的週圍就會有越多快樂的事,你抱怨的越多,只會招惹來更多要抱怨的事。
  • 事情本身沒有意義,除非我們賦與它意義
這句話原本是出自於「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不過原來的章節是在描述「你的價值你說多少就多少」;但我將他延伸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或說「沒有事情是絕對對或錯」,或是「每件事都有兩面」。

2009-07-05

讓孩子成為時間的魔術師

好文章分享。其實這與GTD有異曲同功之妙。只是我之前從來沒有想過要教我女兒學習時間管理,以後可以納入未來教育重點!!
引用自「快樂寶貝親子網」 -讓孩子成為時間的魔術師

{時間管理原則篇}

我們的孩子處在一個不只要跟台灣未來一代競爭,且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要跟全世界競爭的狀態,這造成很多現代父母的焦慮,從孩子很小時就會幫孩子安排各種有益身心的活動,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卻常因矯枉過正使孩子厭惡學習而輸在起跑點。許多孩子在放學後要學3-4種 才藝或做學科補習,形同每日超時工作,所以常會在才藝班中看到發火或是疲倦不堪的孩子,家長的心態又會很矛盾,怕孩子不學會落後他人,所以形成我常開的玩 笑話,在台灣可能有手指的孩子都會被送去學鋼琴或畫畫,有脖子的都要學小提琴,依此類推。但若孩子真的決定要以某種才藝作為終身職業,例如:學畫畫學出興 趣而決定未來要做畫家時,家長又會擔心當畫家的生活會很艱困而極力阻止,這是現今國小特殊才藝類資優班競爭激烈,但隨著進入國中、高中職競爭激烈度會漸次 遞減的原因之一。家長與孩子在放學後的對話常會是:

母:「作業寫好了嗎?」(一見到孩子就開口問)

子:「還沒!」(有點委屈)

母:「還不趕快去寫!」(一個鐘頭後,小孩再出現在忙碌於家事的母親面前)

子:「作業寫好了,可以玩電腦嗎?」(熱切的表情)

母:「你評量寫了沒?」(瞪視)

子:「喔!」(腳步沉重地轉身回房間)

(約二十分鐘後小孩再出現在忙碌於家事的母親面前)

子:「評量寫好了,可以玩電腦嗎?」(熱切的表情)

母:「你鋼琴練彈了嗎?」(瞪視)

子:「喔!」(更委屈的表情)

(傳出彈琴聲,半小時後再出現在看電視的母親面前)

子:「鋼琴練好了,可以玩電腦嗎?」(熱切的表情)

母:「你英文背了沒?」(瞪視)

子:「喔!」(拉長聲音,非常絕望)

(傳出背英文單字聲,半小時後再出現在看電視的母親面前)

子:「英文背好了,可以玩電腦嗎?」(熱切的表情)

母:「你自己看看現在幾點?去整理書包準備睡覺,不然明天又要叫不起來!」

子:「討厭!每次都這樣!」

這樣的對話幾乎天天上演,如果我們不懂得取捨,孩子怎麼會有快樂的童年?如果我們不懂得抓住孩子的發展特質,我們怎能陪孩子適性成長?如果我們從沒在每天留給孩子固定可運用的自由時間,我們的孩子怎麼學會安排自己的時間?所以要掌握孩子的學習特質,重點運用時間才是。

前篇所述80/20時間管理原則通常建議人們把要做的事,依事情的重要程度分ABC的順序,所謂ABC」優先順序設定法為:

A:最重要的活動、工作,非做不可。

C:最不重要的活動、工作,最好去做但是不需給自己太大壓力。

B:介於AC之間。

所以如果今天決定要在家中將報告趕完,則趕報告這件事便會成為A順序,其他家事、買菜或是回e-mail則會成為B順序,中間若有人按家裡門鈴,一定要先去開則會成為C順序。因爲大部分的人把百分之六、七十的活動歸在AB,認為自己時間不夠用,所以才需要時間管理。如果了解能以20%的時間創造 80%的附加價值,才能心無旁騖,善用20% 的時間,使自己有獨特的表現,不受其他影響的雜事干擾。所以如果是前述母子對話的例子,那麼優先找出孩子的學習特質,配合興趣做時間的重點運用,而不是每 樣才藝都要兼顧,將別人家孩子的成功視為自己家孩子一定要有的成功特質,孩子較易有成就感,親子關係亦較易維持。因此運用於教育上,父母與師長只要能夠抓 住重要的少數,設定目標做時間的重點運用,那麼在學習上的成就將會有立即可見的提昇。而要如何善用我們所設定的20%時間呢?那就有賴於平時協助孩子做以下原則之訓練:

1. 設定目標,並按照所設定的目標排定其優先順序。

2. 遵守每日時間表,並利用時間表確定時間浪費的情形。

3. 管理時間浪費的情形以增加自由運用的時間。時間浪費可分為外在的時間浪費與內在的時間浪費,外在的時間浪費有聊天、發呆、不能抓住事務要求的重點等;內在的時間浪費則在自己不能說「不」、不能安排計劃、無目標優先順序、工作流程不科學化、傾向拖延等。

4. 有智慧的運用時間以完成步驟一所設定的目標。

由 以上四個步驟可知,時間管理乃經由設定目標、排定優先順序,遵守時間表,管理內外在時間浪費等過程,有效完成設定的目標。亦即時間的管理皆須要先了解其所 要達到的目標為何,再藉由一些工具與管理方法使其目標逐漸具體化。因此,會運用自己的一套方式使時間目標化與具體化,例如可藉由備忘錄或時間表格的編製來 設定目標與優先順序與執行的時間。因為將時間具體化之後,將可以有效運用時間與排出事物的重要性,則可運用任何一項之時間管理原則,故時間表格的設立與排 序就成為很時間管理重要的部分。所以若是前述母子對話的例子,步驟一會建議家長在孩子時間、興趣及精力等因素考量下,可停掉某些才藝課,先依現階段的重點 目標運用時間。步驟二則是每天回家先讓孩子根據今天一定要完成的事項,在聯絡簿上依事項大致先估算完成每件事所需要的時間,例如:國語習作甲本32-35頁約需20分鐘可完成等,小一點的孩子可能需要用數字型的計時器先在協助下做完成每件工作的時間感培養,也就是孩子邊做,家長邊協助計時,再每次告知孩子完成的時間,以協助孩子漸能自己估計時間。同時家長另外要求的學習事項,例如:寫評量每科每天20題, 星期一及三晚上需練鋼琴至少二十分鐘,星期二及四晚上需加作英文作業等,也應再孩子用聯絡簿估計今天需投注的學習時間時亦一併列入。有參與安親班的孩子可 能在每天回家時已將學校作業做完,家長僅需要其做另外要求的學習事項的時間估算即可,儘可能讓孩子的生活規律,同時明確每天的學習及休閒時間,千萬不要在 孩子學習情緒較好時無預警的追加學習時間,除非他自己要求。步驟三為在開始執行一二步驟後,協助孩子檢視時間浪費的情形以增加自由運用的時間,在有自由時 間做誘因的情形下,孩子的學習效率會越來越好,無形中達成步驟四的有智慧的運用時間以完成步驟一所設定的目標。

就以上的例子,家長與教師在執行過程中可能還是會對如何確立時間管理的步驟、找出浪費時間的原因、工作優先順序的排定方式、時間的規劃方式、預留時間的目的、妥善運用黃金時段、以及排定每日(週)的工作時間表等方式在細節上不是很清楚,茲將應注意的原則與細節分述如下:

1.確立時間管理的步驟

一 開始使用時間管理前要先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唯有明確的目標,才能看到成功的具體果實。當設立特定目標後,隨即擬定達成目標的計畫,有了計畫就必須採取配 合的行動,根據行動安排進程,分配適當時間在期限內完成目標,經過這一連串的計畫流程將可有助於目標的達成。因為當將抽象的目標轉換為具體的事項與明確的 進度表單後,將有助於學生、老師和家長瞭解到目前的進度是什麼,下一步要做什麼以及當還沒跟上進度時,要做何種處理。以下即時間管理進行的步驟:

1)明確目標的設立。

2)去除不必要的外在因素。

3)排定時間表。

4)依成效作適當的調整,重複第(1)、(2)、(3)項。

2.找出浪費時間的原因

再來是找出消失時間的元兇,對於兒童而言這將會是因人而異的,也許是因為注意力缺乏,或是因缺乏學習動機而造成時間的浪費等等因素。針對這些因素,在使用時間管理的方法上做些微的調整,將有助於孩童的學業成就。

3. 工作優先順序的排定:依照工作的內容可依下列方式區分其優先順序。

(1) 重要性:指工作完成後對目標的效益程度,效益程度高者,應優先處理。

(2) 緊急性:具有時間壓力的工作,愈急迫的事要愈快處理,但緊急性因人而異;一開始,應由家長替學生決定何事緊急,應優先處理。

在協助學習障礙學生進行工作安排時,可將未來需進行的工作利用下面的時間管理表(表1),進行工作優先順序的安排,以利增進工作效率。

1 時間管理表

日期:

優先順序



待辦事項


1



2



3



4


4.時間的規劃

瞭解時間管理的步驟,且找出浪費時間的原因後,再來就是時間的排程及時間的量化,排程的過程如下圖(圖1):

建立工作的優先順序和目標

去除不必要的外在因素

排定每日、每週的工作時間表

預留時間的設立

妥善使用黃金時段


1 時間的排程

在優先順序的排定上,重要性高的工作活動優先於緊急性,應避免做看起來急迫卻不重要的事以去除不必要的外在因素。

5.預留時間

這是指做完工作活動後,要留下一段時間作為緩衝之用,因為世事難料,並非一切都能掌控,所以工作活動的時間就要有一定的彈性來避免過於緊湊而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

6.妥善運用黃金時段

針對生理狀況妥善使用黃金時段,亦為時間管理步驟中應注意的事項。黃金時段的選取,可以藉由家長、老師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孩童,在一天之中他的學習活動效率,將其繪成圖表,使家長老師易於使用,因為孩童的差異性極大,所以適性的學習效率圖就特別重要;我們知道在週末早上911點時,孩子的效率最高,所以在這時候安排少數重要的工作,以期能將重要的事情做好、做正確。

7. 排定每日、每週的工作時間表

依 照先前的目標設定一個適合的短期目標(日、週、月、年)也可以配合老師的教案,做出對學生最為有效的時間表。例如:配合每日所修的科目,在上課時,老師將 這次要上的重點先寫出或是提出來給孩童,當課餘的零碎時間時,孩童就能做一些課業上的重點複習,當晚上重新複習或是做作業時一定有所助益。{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孟瑛如}

2009-07-03

CPU簡介

今天在查查Intel CPU的規格時,在Mobile01看到了一篇有關於CPU介紹的文章,非常不錯。其中還有許多延申閱讀。不過實在沒什麼時間全部閱讀完,先做個連結,未來比較好查。


2009-07-02

PDCA

在此截錄下來。
其實這是老生常談的理論了(可是卻很有用)。
P(Plan)-D(Do)-C(Check)-A(Action)

2009-06-24

SpaceSniffer

前兩天要抓個電影,卻發現硬碟空間不夠;真不知道我的硬碟放了些什麼東西。剛好有看到阿榮有在介紹一款軟體:SpaceSniffer,有試用了一下,覺得還不錯用。如果有要知道自己硬碟裡裝了什麼(大便??)的人,可以裝這個來用。阿榮也提供了免安裝的版本。

2009-06-17

解決實際問題是創造知識的重要途徑

解決實際問題是創造知識的重要途徑
2009-06-17 工商時報

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家都知道應不斷吸收新知,才可能對社會與組織產生貢獻,並藉以獲得本身的生存立基。從小學教育開始,我們根深柢固的信念認為,讀書是吸收知識的最重要途徑。從「讀書」所衍生的聽演講、參訪、向專家請教等類似活動,也都因此被視為吸收新知的核心管道。

 然而略為深入想一下,就會感到好奇:既然「書」或「好書」是知識來源,那麼這些書是從哪來的?誰在寫書?作者依據什麼寫書?如果每本新書的寫作過程只是不斷地重組既有書籍中的觀點與道理,則「知識創新」的心智過程是什麼?如果所有的書或文章只不過是抄來抄去,那麼人類社會的第一本書是如何創造出來的?

 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非常簡單:人類是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立及累積經驗;從許多經驗中歸納出原則,這些解決問題的原則就是「知識」。進一步將知識整理成文字,就成為文章或書籍。書中文字記載了前人的經驗與所歸納出的原則,後人讀了這些書,在決策與行動時就可以想得更深入周詳,減少犯錯的機率。

 從上述說明,可以獲得2項推論。第一,文章、書籍,乃至於「學理」,不過是前人經驗的歸納結果,深入吸收,必然有益,甚至不可或缺,然而它們並非絕對的「真理」,必須活學活用、選擇吸收,並且持續地修正補充。第二,必須經常投入精神於實際問題的解決上,才能創造知識。事實上,這2件事是相輔相成。

 例如,「作業研究」是為了解決二次世界大戰的軍備運籌問題而發展的學問;總體經濟是為了解決景氣波動而興起的知識;在企業管理領域中,從行銷、策略到財務、人事,沒有一項不是植基於真實組織中的問題。

 所有的「學理」,一方面試著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一方面也在觀念層次上,探討這些問題與解決方法之間可能的因果關係及背後的道理或通則。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能不參考前人的經驗,因此一定要以人類現存知識為基礎,也就是應該「讀書」。然而既有的知識或學問,未必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因此在努力解決問題、克服問題的過程中,又會想出新的、不同於過往的經驗,這就是知識創造的開始。

 將這些經驗或知識以文字記錄或口述流傳,就是知識的累積與傳播。所謂學術研究,簡言之,就是以系統化方法去觀察、記錄、整理、累積這些經驗,並對過去大家解決問題的成敗經驗,做一個小結。

 近年許多教師或學者並未重視以上描述的知識創造過程,因而在知識創意上產生瓶頸,也由於不習於嘗試解決實際問題,以致經由讀書所吸收到的學理,不易內化為自己的思想。長年「轉述」前人的論述,結果之一是:學者在思考力與創新力上,可能尚不及某些終日在實際問題中歷練的企業經理人。尤其當後者有思考與反省的習慣,並有高度的學習動機時,更是如此。

 在商管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視的個案教學,一方面提供學生解決問題的機會,一方面也為教師提供機會觀察別人分析問題的思維歷程,而且在個案討論過程中,每一回合的師生對話,對負責引導討論方向的教師而言,其實也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實驗場。

 在個案研討中,有些教師偏好要求學生針對問題,「套用」某一既有理論來解釋現象或提出解決方案,長期而言,這種方式無助於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類似在企業界,僅要求基層員工熟記SOP,並嚴格落實來做事。久而久之,員工變成只會記誦,不會思考,也不會因應新的問題形勢從事創新。基層員工也就罷了,若學校教育只教學生熟習現有的「理論」,並侷限於從中選擇方案來解決問題,將來我們勢難自行在知識上有所創新,永遠要從外國人的書本或文章中吸收新的想法,而成為先進國家「知識產業」的下游或客戶。

 從企業界到學術界,大家應該勇於走出自己習慣的場域,減少對現有解決辦法(或理論)的依賴,面對新問題,試著解決新問題,才有可能擁有自行創造知識的能力。(作者為政大企研所教授兼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2009-06-11

Conversion Error setting value "{0}" for "{1}

在寫JSF時,有時候會遇到一些言不及意的錯誤訊息,在這種時候,就算知道在那一行出錯,你也很難看得出來這錯誤是什麼。

2009-03-16

Oracle Join 分類

在Oracle的文件中將join分為下列幾類:
  1. Equijoins:
  2. 就是指一般的select from T1, T2 where T1.C1=T2.C2...。
  3. Self Joins
  4. 自己join自己。
  5. Cartesian Products
  6. 傳說中的卡迪生乘積。就是from T1, T2而不加其他限定條件。這種join方式會有MxN筆數出來,實務上一般也不會用這種。為什麼ANSI sql會有這種用到現在還是個謎...。
  7. Inner Joins
  8. 效果與equijoin相同。
  9. Outer Joins
  10. Outer join分為LEFT [OUTER] JOIN, RIGHT [OUTER] JOIN 2種。 即使某一邊的值為null仍會帶出另一邊的記錄。
Outer Join是很常用的join方式,但是foreign key會對應不到primary key這原本就是不太合理的事...。這就好像說課程表對應不到授課老師一樣;通常是在開發時期,授課老師的基本資料尚未備齊。Oracle建議使用在where 條件中使用(+)運算子來代替outer join 語法。當使用left join時,(+)是加在等號右邊,例如
from T1 left join T2 on T1.C1=T2.C1 lfet join T3 on (T1.C2=T3.C2 and T1.C3=T3.C3)...
等價於
from T1,T2,T3 where T1.C1=T2.C1(+) and T1.C2=T3.C2(+) and T1.C3=T3.C3(+)...

2009-02-25

調整Weblogic中的記憶體?

關於這點, 看過網路上很多文章, 介紹修改變數MEM_ARGS
set MEM_ARGS=-Xmx1024m -Xms512m
或是說設定參數
-Xmx1024m
我先來談談第一種方式。(第二種方式不會談, 因為沒試過。)
原本以為在startWeblogic.cmd當中加一行
set MEM_ARGS=-Xmx1024m -Xms512m
就可以了。但是事實上似乎沒那麼簡單。就結論來說,正確的設法應該是在commEnv.cmd中修改MEM_ARGS設定。我使用的是sun的JVM,就修改sun那段。若使用jrockit當然就改bea那段。
:sun
 if "%PRODUCTION_MODE%" == "true" goto sun_prod_mode
  set JAVA_VM=-client
  set MEM_ARGS=-Xms32m -Xmx1024m -XX:MaxPermSize=128m
  set JAVA_OPTIONS=%JAVA_OPTIONS% -Xverify:none
  goto continue
:sun_prod_mode
 set JAVA_VM=-server
 set MEM_ARGS=-Xms32m -Xmx1024m -XX:MaxPermSize=128m
也有人說改setEnv檔也可以,不過我沒試過。很明顯的,針對一些變數值,即使在startWeblogic.cmd中設定過後,最終會被其他的設定蓋過去。
第二種設定(還是談到了)則是直接更改JVM option的參數(不過我沒試過)。
測試環境是Weblogic 8.1.4。
這篇文章中有針對JVM記憶體做了還不錯的說明

2009-02-02

新年四處走

    新年終於結束了。這幾個幾禮拜,時常到台灣各地去做2天1夜的旅行。雖然行程不是我安排的,可是我卻蠻喜歡這樣的行程: 慢慢的走、以看風景的為主的行程。這樣的行程第一個好處,除了不會太趕,第二個好處: 由於是以欣賞風景為主,因此花費並不高。

2009-01-17

除心之外再無他物

         這句話其實是來自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我們所關注的東西都是來自於意念。因為有慾望,所以有各式各樣的活動。因為有需求,所以有各式各樣的交易行為、建築、食物。人與人意念的交錯造成了現在我們所看見的大千世界。因此我們的世界雖然千變萬化、但變化的源頭終究是來自於人心。
        衍生說法是心外無理。世間一切的東西都沒有意義,因為意義都是人類所賦予的。不同的人對於相同的情形可以給予不同的描述、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不同的意義。不管理再怎麼說,一樣源自於人心。
        然而在自然界中仍然存在這一些。有人稱他為真理。例如生老病死,地心引力,這些是天生萬物時就存在在那裡了。很多時候人類的一些行為仍離不開這所謂的道。當然我們也可以透過心替這些道做些詮釋: 最有名的莫過於學如逆水行舟。逆水行舟原本只是一種現象,就偏偏有人用他來比喻求學的狀況。了解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之後就可以發覺最難搞的還是人。(這是所有搞資訊的共用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