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自「雲林大學諮商輔中心」諮商輔導老師 陳美伶
大家都還記得自己從小到大曾有的夢想和志願嗎?也許最初的記憶是羨慕當總統可以家喻戶曉、當軍人看來雄壯威武;年紀大一點,可能希望當老師既權威又 有學問、又或者志願太多不及備載,決定做一個「能夠貢獻自己的有用的人」;再長,或許認為不論做那一行,賺大錢比較實際;到了最後,說不定只期望每天平平 安安過日子就好。
總之,這些夢想和志願,不論內容是轟轟烈烈、或者是平平凡凡,為自己設定一個理想的未來幾乎是我們共有的經驗。然而理想和現實之間似乎總有一些差距存在,因為理想可以憧憬編織,現實卻是步步為營。
學業、工作、經濟、家庭、各種人際關係的課題與考驗接踵而至,我們處在如此千頭萬緒之下的代價是:壓力、緊張、焦慮、忙碌、茫然、甚至有些盲目,意志與 信心也在挫折當中,不知不覺地點滴消磨殆盡了,有時即便不想去交涉不好的情緒和感受,然而這些負面的感覺卻是如影隨形地難以擺脫。
不論是基於人類的本能、抑或是後天的認知及學習,我們凡事有趨善避惡的動機,期待不論物質或精神層面,都有好的發展和結果。物質層面或許是以經濟能力為基礎;精神層面,則是希望自己身心健康、適應良好。
心理學家羅吉斯(Carl Rogers)相信:「自我實現的傾向」促使每個人都有能力發展自己的潛能,以維持或改善自己的生活,這是我們與生俱來就有追求成長的基本需求。另一位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以提出生理、安全、歸屬與接納、自尊、自我實現五個階層漸進的「需求層級理論」著稱,他主張這些逐步滿足的需求能建立良好的基礎,最終成為一個潛能完全發揮、人格協調一致的「自我實現的人」(self-actualized individual)。
這是一個很實用的概念,因為一個達到自我實現的人,對現實很有洞察及判斷的能力,處世圓融有效率,能夠接納自己且尊重他人。因此,一個「自我實現的 人」,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來的,也就是一個「有自信的人」,他並不是一個完美無瑕的天之驕子,只是不會過度膨脹或貶抑自己,而是坦然面對自己的優缺點,在 面對壓力與困境威脅時時能夠理性分析並面對解決。
自信顯示個人對於自我概念與外在環境有正向客觀的評價。 一個有自信的人對於自己有充份的自覺、信心和勇氣,敢於嘗試並接受挑戰,對於外在的突發狀況能夠很快抉擇反應、自我修正、適當處理,每次妥善處理完一個挑 戰之後,會有成長的滿足感,反饋給自己而良性循環得到更有自信的感覺。
此外,通常一個有自信的人,不僅信 任自己,也能夠信任他人,所以很容易和周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相反地,一個缺乏自信的人,凡事容易有負面悲觀的評價,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恐懼退縮、裹足不 前、不敢嘗試、怨天尤人、缺乏彈性與應變力、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任務、也不一定能相信別人,對於人際關係和事情處理都造成障礙,久之形成惡性循環。實際 上,自信代表一種態度,可以經由改變自己的行為來達成,而不是改變環境。每個人都有改變自己的能力,一旦我們真的做到了,其實會發
現是自己在改變,外在的環境依然如故,只是我們的想法和做法不同罷了。
追求自信、培養自信,有下列五個步驟可供參考:
第一步,就是先從認識自己開始。先了解自己是什麼、擁有什麼、缺少什麼、想追求什麼?或許我們從小到大忙於讀書考試,卻從來沒有機會靜下心來面對自己,想一想「我是誰?」這個問題,但它卻是一切追求改變與認知現實的基礎。
第二步,則是立志為自己負責,當我們發現自己是什麼、想追求什麼之後,緊接著就是一連串的抉擇,因為是「我」在做抉擇,決定要如何做、如何過一生,所以我也必須以成熟的心態,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沒有別人可以替代。
第三步,是對於周遭一切人、事、物,永遠保持好奇與學習的心態,試著不斷去觀察、了解、省思,讓自己不僅像一塊海綿一樣地吸收新資訊,也讓頭腦的判別機制發揮篩選的作用,去蕪存菁,保有敏睿的判斷力與靈活的思考能力。
第四步,需要努力的是學習包容、關愛、與分享的能力。包容與關愛使受限制的自我從狹隘的框框當中釋放出來,這樣才有機會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來看待事情,得到新的體悟。同時,我們也能從開放自我當中,獲得別人同等的回饋。
第五步,則要激勵自己勇於嘗試,富於行動能力,能夠真正起而行,否則就功虧一匱了。恐懼與害怕,有時源自於對環境與狀況的不熟悉,與其自我設限,不如試著身體力行做看看,逐漸熟悉的感覺真的會有增加自信的效果。
不論我們的理想是什麼,維持追尋夢想的熱情是必要的。追求自信,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人,可以幫助我們成功擺脫壓力與盲目的束縛,施展潛能,左右逢源。最 後再提醒您:當我們相信自己會是什麼樣子、期待自己會有什麼表現,真的就會往那個方向去走,這種「唯心所現」的力量,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自我實現的預 言」,真的會發生作用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