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什麼東西與什麼東西綁在一起?
- 什麼時候要使用?
- 他與直接去操控backing 中的property 有什麼差別?
2009-09-30
如何使用JSF binding
2009-09-08
三十天養成一個新習慣
文章來源:EMBA雜誌 EMBA雜誌編輯部/文
想要養成運動的習慣,卻常常半途而廢?想從頭學習一項新技藝,卻每次都三分鐘熱度?
其實你並不孤單。「少一點力量大」(The Power of Less)一書作者鮑波塔(Leo Babauta),在他的部落格指出,每個人都有下定決心的經驗,卻很少人能真正持之以恆。
他建議,採取九個步驟,可以讓你三十天之內建立一個新習慣:
我最棒,請選我! 用履歷幫自己廣告
文章來源:30雜誌 發表時間:2009/08/10 撰文=張靖媛
引用: yahoo 商業
工 作,究竟有多難找?今年以來,平均每一天透過104 人力銀行開放履歷找工作的人數,超過43 萬人,而同時間,網站上的職缺數卻只有19 萬6 千個;平均每個求職者能夠分配到的工作,連0.5 個都不到。如果只看少數熱門企業,有些公司每次一招募就收到超過20 到30 萬份履歷,求職者屏雀中選的機會,更微乎其微。要在茫茫人海中,讓企業人資一眼就挑中,才有面試機會,履歷表在求職的漫長過程中,是最關鍵的先鋒部 隊,104 人力銀行行銷公關經理方光緯說,「寫履歷就像是幫自己寫廣告文案,一份誠懇不說謊、但又充滿魅力的個人廣告。」
履歷=求職信+履歷表+自傳
一般人想到履歷撰寫,馬上聯想到表格化的資歷填寫。事實上,完整的履歷表分為三個部分,求職信、履歷表、自傳,三者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撰寫的方式也全然不同。
求職信:5 秒捉住目光
求職信就是英文履歷中常見的Cover Letter,線上制式化履歷表通常沒有這個部分,但求職信除了展現求職禮儀的第一印象外,也是讓企業人資或用人主管以最短的時間,了解求職者是否為目標人選的關鍵。
奧雅國際顧問總經理楊士漢說,求職信至少要讓「讀者」得到下列幾個答案:
1. 應徵的職務是什麼?
2. 透過哪些管道得知這個職缺?
3. 為什麼自己「適合」並「符合」應徵職務的要求?
4. 人格特質的簡單描述,並提醒讀者,詳細的個人介紹,已經包含在自傳中。
「用最簡短的句子,讓這些資訊簡明扼要的表現出來,」楊士漢說,永遠要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由於企業徵才只花五秒就要看到想看到的東西,求職信清楚而明確,才能抓住對方的目光。」
履歷表:用可讀性來決定長短
履歷表就是一般的格式化個人資料,楊士漢說,「用最簡短、但目標性清楚的資料,讓人資或用人主管,看到自己的適任性和競爭優勢。」
1. 三大面向清楚羅列:
學歷、專業背景、優異的成績表現、曾經獲得的獎項、打工經驗、豐富的工作資歷、擁有的證照、參與過的專案等,都是能夠讓招募主管在腦中「描繪」自己的材料,方光緯說,「專業知識、操作技術、邏輯思考和改善進步的能力,這3 個大面向,就在這個表格中,簡單明瞭呈現出來。」
2. 只列和應徵職務有關的內容:
是不是把所有的豐功偉業都列上去就是最好?「用可讀性來決定履歷的長或短,」方光緯表示,翻開求職信進入履歷表後,可能只有不到40 秒的時間瀏覽,要讓招募主管的目光停下來仔細閱讀,必需讓每一句話都是重點,「每一個條列項目,都必需和你應徵的工作有關。」
自傳:論述主題「我是最棒的」
自傳在整份求職履歷中,排序在最後,卻是影響召募者面試通知發出與否的最後關鍵要素,不過,卻也最容易被年輕求職者忽略。104 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說,「大部分企業收到的履歷,有一半以上是沒有寫自傳的,這類履歷一定馬上被刪除,不會有面試機會。」
方光緯說,「自傳其實就是在寫一篇名為『我是這個職務最佳候選人』的論說文。」
1. 回答三個核心問題
「自傳就是用說故事的方式,讓人了解自己的特色,以及對應徵工作的企圖心和目標,」楊士漢說,「自傳至少要回答幾個問題:在過去的工作中學到什麼?為什麼想要應徵這份工作?以及對工作和自己未來的期望。」
「每一段只講一件事情,」方光緯說,「用一個句子回答一個問題,再用具體內容支持自己的答案。」
2. 用數字和具體的事例支持論證
「多用具體的描述和數字來支持自己的論證,說明能力、特質和企圖心。」方光緯說,即使是新鮮人,過去的活動經驗、一份短期打工,都在累積能力,也能呈現人格特質。
「例如,在連鎖速食店打工,標準流程每小時服務18 人,你卻能服務20 人,提升效率10%,這就是數字化的論證。」得過優秀員工獎、多益或英檢成績、社團當過幹部或負責人、辦過大型活動,都要說明,重點就在要具體化、數字化。
3. 新鮮人、中高階,呈現方式大不同:
不 同資歷的職場工作者,自傳內容的呈現角度也不同。楊士漢表示,「如果是社會新鮮人或是剛入社會1 到3 年的資淺工作者,一般由人資部門篩選履歷,因為競爭者眾,要用『關鍵字』來吸引目光。而中高階以上求職者,讀履歷的可能是高階核心主管或企業主,這時量化 的工作績效、足以證明個人品牌形象的素材,都要列出來。」
履歷四力
財務力、顧客滿意力、效率力、學習競爭力
「這是一個很強調貢獻度的時代,」104 人才派遣中心營運長吳麗雪表示,企業不想要找人才來公司學東西,而是要找人才來貢獻所長,所以在履歷裡表現自己的「可貢獻度」非常重要,「一份履歷寫好後,可以檢視是否具有「履歷四力」。」
1. 財務力:任何職務不是在幫公司賺錢,就是要能幫忙省錢,即使是基層行政職,都能展現財務力。
2. 顧客滿意力:以良好服務精神來開發與維繫客戶的能力,就是顧客滿意力。
3. 效率力:不斷以改善流程的方案增進效能的效率能力,在市場競爭激烈時最能突顯貢獻度。
4. 學習競爭力:不只配合教育訓練的學習,為了為了持續貢獻而主動學習的態度,才能持續進步。
撰寫履歷前,先設定明確目標
產品廣告文案寫得好,行銷通路也要明確有效,否則目標消費者沒看到,產品還是賣不出去。同樣的,要成功把自己推銷給企業主,除了精實的履歷內容,投遞管道也很重要。
楊士漢表示,設定求職目標、依職務需求撰寫履歷,依適合的管道投遞,原本分為三步的求職動作,因為台灣特殊的求職市場生態,被迫綁在一起,連帶使得履歷撰寫,愈來愈像公式化的填表,沒有「客製化」的精神,找工作也變得缺乏思考和規劃。
「大 部分求職者,特別是年輕族群,習慣使用人力銀行提供的線上格式化履歷填寫服務,然後用同一份履歷,應徵不同產業、不同職務,」楊士漢說,「媒體常報導投遞 上百封履歷卻四處碰壁的新聞,但若這一百封履歷長得都一樣,那麼找不到工作不是因為工作機會太少,而是因為亂槍打鳥、盲目投遞,缺乏精準的求職策略。」
誠實誠懇才能長久「速配」
履 歷在整個職涯規劃步驟中,位處後段,方光緯說,「有明確的職缺目標,才知道要怎麼包裝自己,也才能開始撰寫履歷,以獲得面試機會。」對初入職場的人來說, 找工作的範圍較大,楊士漢建議,「先把有興趣的職缺作分類,然後製作兩到三種客製化的履歷表,學、資歷是固定的,自傳則針對職缺分別修改,表現出對該職位 的興趣。」
方光緯則提醒,人力銀行線上履歷提供附夾檔案設計,應該把客製化的履歷夾帶上去,此外,求才企業通常會有聯絡地址和email,自行設計的履歷表,也可由此投遞。
「履歷是要讓招募者看到求職者的職涯規劃藍圖,藉此判斷彼此是否『速配』。」一位資深的獵人頭公司主管說,「不要過度包裝,誠實表現自己的過去,誠懇表達對未來的期望,只要企業看對眼,就有機會得到工作,重點是,這樣的工作才能作得長久。」
如何成為說故事達人 六招讓你溝通無往不利
科技、人情雙管齊下 5步驟,6工具 管理好人脈
引用自: yahoo 商業
早在六○ 年代, 美國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就曾指出:每個人與任何陌生人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6 個,換句話說,最多透過6 個人就能認識一個陌生人,這是為人熟知的「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2006 年,微軟研究人員過濾某個月份的3 百億則MSN 訊息,結果發現:任兩個陌生人,平均只要透過6.6 個人,就可以找出彼此的連結關係,驗證六度分隔理論的合理性。
每個人背後都蘊藏超乎想像的龐雜人脈礦,若能系統建構人脈庫,一張名片的價值,更勝一塊金磚。
工欲善其器,必先定目標
被公認為「人脈管理專家」的楊舜仁認為,「人脈管理要先確定人脈的用途及對象,然後需要用心長期經營。有價值的人脈,要兼顧專業形象跟信賴感,只偏重其一,產生的幫助不大。」而使用工具或方法的目的,是在於輔助記憶、管理。
人脈管理的建構,可分成5 個步驟:
人脈管理5 步驟
1. 廣結善緣:原則是「虛實並進」,初期多參與實體活動及網路社群,增加與人接觸的機會。
2. 記錄分類:除姓名、電話、地址等基本資料外,還包括認識時間、關係、重要性、未來可能的互動等必要資料,以標準化的格式輸入電腦自設的中央資料庫(建議使用Outlook 軟體)。
楊 舜仁認為,人脈不要貪多,質比量更重要。資料庫建立要考慮日後的實用性,因此,要留意細節,才能形成方便搜尋與使用的人脈資料庫。例如:集中(集中在同一 資料庫)、單一(一個人一筆資料)、標準(欄位標準化)、分類(下關鍵字,方便日後搜尋)、整合(可跨平台匯出匯入)。
3. 定期聯絡:「 打電話太突兀,MSN可能對方沒空聊,轉寄發email 是維繫關係不錯的方式,」楊舜仁建議,一至兩月一封的頻率即可,讓對方藉此了解自己的專業或興趣,增加產生互動的機會。楊舜仁說,這個階段是最難跨越的,很多人脈就因為沒有定期聯絡而中斷。
4. 質的提升:對於重要的人脈,採取較個人化、細緻的互動,比如簡訊、MSN、電話等,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重視程度。
5. 關係落實:人脈的對象畢竟是人,偶爾見面是必要的。辦聚餐或主題活動,把同質性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一來可省下單獨碰面的時間,又可增加互動的趣味。
選擇相容性高、易攜帶的數位化工具可應用的人脈管理工具其實不少,價格也都很平實,不需太多成本就可做好個人的人脈管理。
名片本
依據個人使用習慣,將原始資料(名片)集中一處,名片上做紀錄,註明個人特色以便記憶。若短時無法輸入電腦,最好影印備份以免遺失。
管理軟體
數位化的第一步是將資料輸入電腦,楊舜仁早期是用打字輸入,後來就使用名片掃描機。他也推薦使用Outlook,不但可將資料規格化與標準化,成為中央資料庫,還有相容性高的特色,與PDA 或手機可互通資料,不必重複輸入的動作。
名片掃描機
以掃描替代輸入,是將名片資料存進電腦的好幫手。大都是高速掃描器加上精確的文字識別軟體,再配上名片管理軟體組成。可自動判別名片上的姓名、單位、稱呼、部門、聯繫電話等資料,但目前掃描的資料非百分之百正確,還需要校正確認無誤。
PDA
很普遍的私人數位工具,選擇的原則是可與其他作業系統相容。
手機
可利用照相功能將名片資料存檔,優點是在外就可立即處理,等回到辦公室或家裡再匯入電腦的人脈中央資料庫。
手機PDA
集手機與PDA 於一身,不在辦公室也可以辦公事,最大優點是可儲存一般文件、工作檔案、個人訊息、多媒體等資料,並具備上網功能。選購標準是可與Outlook 相容,若是其他非主流的軟體,不能與電 腦作業系統連通,勢必要重複輸入資料的動作。
善用網路 拓展虛實兼顧的人脈
從MSN 到部落格、從推特(Twitter) 到噗浪(Plurk),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延伸到網路上,人脈建立不再受時空侷限。個人品牌包大師蕭貝爾說,「成為社交網絡的一份子並非絕對必要,但有加 分作用。」透過社群與信任的人群分享、交換訊息,現代人拓展人脈的方式,由「實」轉「虛」似乎是不可逆的趨勢。
「自我克制、適可而止,」楊舜仁建議人脈不需貪多,成熟的人脈管理,是在質的提升,「一生能認識的朋友是有限的,人與人間還是要用心對待、以時間陪伴。」
人脈培養可以辦聚餐或主題活動,把同質性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一來可省下單獨碰面的時間,又可增加互動的趣味。